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脱位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单纯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3例、女18例,年龄为(39.1±13.5)岁(范围9~72岁)。临床评价指标为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以及C0~C2角和C2~C7角评估颈椎序列的改善情况。对于合并颅底凹陷症患者,测量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和Wackenheim线的距离评估垂直方向的复位情况。记录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为(82.7±26.4)个月(范围61~170个月)。NDI自术前43.41%±11.60%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12.19%±6.97%,末次随访时为9.45%±7.51%(F=89.56,P<0.001)。JOA评分自术前(9.48±2.41)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4.71±1.42)分,末次随访时为(14.97±1.47)分(F=52.89,P<0.001)。ADI由术前(9.16±2.32)mm减小至术后6个月的(1.39±1.04)mm,末次随访时为(1.29±1.08)mm(F=189.61,P<0.001)。CCA术前为113.68°±12.67°,术后6个月恢复至143.39°±7.38°,末次随访时为142.39°±7.13°(F=67.13,P<0.001)。CMA术前为115.71°±13.69°,术后6个月增加至146.23°±10.36°,末次随访时为145.58°±10.78°(F=41.44,P<0. 001)。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的距离术前为(11.15±4.35)mm,术后6个月为(2.03±2.83)mm,末次随访时为(2.15±3.02)mm(F=37.58,P<0.001)。齿突尖至Wackenheim线的距离术前为(6.81±2.57)mm,术后6个月为(-2.23±1.58)mm,末次随访时为(-2.27±1.58)mm(F=122.16,P<0. 001)。C0~C2角自术前1.94°±15.82°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4.90°±6.55°,末次随访时为14.84°±6.45°(F=11.97,P<0.001)。C2~C7角自术前27.26°±8.49°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9.10°±5.28°,末次随访时为19.26°±5.44°(F=11.13,P<0. 001)。所有患者均实现性融合,融合时间为(9.71±2.55)个月(范围5~15个月)。术后共发生并发症5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深部组织感染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损害1例,吞咽困难1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及再脱位。结论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脱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良好的远期随访效果。

  • 标签: 寰枢关节 脱位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在实际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探讨经皮体成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我院接诊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经皮体成形的治疗方法。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整体更高。结论:在实际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患者的过程中,相比于保守治疗的方式来说,经皮体成形治疗的方式有着更高的应用价值,治疗的有效率整体更高。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型术 治疗 老年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 疗效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颧骨L型截降低术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评估手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中心行颧骨L型截降低的女性求美者,利用数字化软件Materialise ProPlan CMF 3.0对术前、后CT进行三维重建,在颞下颌关节的轴位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完成17组有关长度和角度的数据测量,包括轴位面的髁突前后径及矢状面的关节前、上、后间隙。所得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s表示,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选择30例行颧骨L型截降低的女性求美者,初诊年龄为(26.19±4.08)岁,范围21~36岁,其中15例年龄<25岁,15例年龄≥25岁。术后轴位面的髁突前后径(9.406±1.241) mm,略大于术前(9.259±1.276) mm,差值为(0.146±0.388) mm;术后矢状面的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为(1.080±0.537) mm、(1.598±0.591) mm、(1.239±0.568) mm,略小于术前(1.193±0.533) mm、(1.907±0.755) mm、(1.670±0.926) mm,差值分别为(0.113±0.409) mm、(0.309±0.711) mm、(0.431±0.786)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余13项测量指标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颧骨L型截降低会对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带来轻微改变,但通过自身代偿,颞下颌关节能适应这种改变并达到新的平衡,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一种安全的轮廓美容手术。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 咬合功能 代偿能力 数字化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为其实施标准大瓣开颅手术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0例患者(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分组,对照组(常规瓣开颅),观察组(标准大瓣开颅)。结果:实施后经对比,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大瓣开颅疗效优异,能获得理想治疗效果,研究有较大价值。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负压密闭引流治疗创伤时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于2020年12月10日/2021年11月30日(开始/结束)负压密闭引流创伤患者94例为研究观察对象,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心理状态、恢复情况。结果 (1)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0.05)。(2)心理状态:护理后,实验组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0.05)。(3)恢复情况:实验组住院时间、创伤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创伤负压密闭引流治疗患者护理中,可以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有效预防并发症、改善心理状态,助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可推广。

  • 标签: 骨创伤 负压密闭引流术 综合护理 心理状态 创伤愈合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为创伤患者实施有效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我院42例创伤患者纳入研究(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并分组,对照组(一般护理),观察组(整体护理)。结果:护理后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情况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整体护理方案临床积极性明显,可广泛推广。

  • 标签: 骨创伤 负压密闭引流术 护理措施 临床情况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开窗减压治疗口腔颌面部囊肿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方式纳入我院80例口腔颌面部囊肿患者,病例选取时段介于2019年3月-2021年5月,对其行规范分组操作(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颌囊肿刮治,观察组予以开窗减压治疗;将“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和评价指标。结果:(1)与对照组围期指标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耗时、住院时间较短,中出血量较少(P<0.05)。(2)与对照组临床疗效(82.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50%)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呈较高显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3)术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囊腔缩小率、术后囊腔密度较高,囊腔缩小体积较大(P<0.05)。(4)与对照组术后生活质量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P<0.05)。结论:与常规颌囊肿刮治相比,开窗减压治疗口腔颌面部囊肿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继而促使其尽快康复。

  • 标签: 开窗减压术 颌骨囊肿刮治术 口腔颌面部 骨囊肿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对脑疝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标准大瓣减压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2014年01月到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其中的2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展开常规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对剩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则以标准大瓣减压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分析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颅内压改善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脑疝 颅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经口枢前移旋转截减压内固定(axis slide and rotation osteotomy,ASRO),测量该式截骨相关的影像解剖学参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0例颈椎CT数据,男54例,女36例;年龄26~72岁,平均48.7岁。基于Mimics软件进行CT三维重建,拟于枢体两侧行前后向截,测量最小截角度、最大截角度、截轨迹距关节面内侧最小距离、截轨迹距关节面内侧最大距离、枢侧块上关节面内外侧距离、枢面上缘、下缘及最窄处截深度。收治1例56岁枕颈融合失败寰枢脱位的女性患者,症状为行走困难伴四肢无力及皮肤深、浅感觉明显减退。影像学提示后方钢丝与前方枢体后上缘之间的空间非常狭窄,自前方和后方压迫脊髓。在神经电生理监护下对该患者行ASRO手术,并在术后测量患者截角度、截深度、上颈椎椎管最窄距离、延髓脊髓角度,采用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ASRO最小、最大截角度分别为14.7°±4.36°和33.0°±8.67°,截轨迹距关节面内侧最小距离、最大距离分别为(6.0±1.80) mm和(12.2±3.17) mm,枢侧块上关节面内外侧距离为(17.2±1.90) mm,截轨迹距关节面内侧最小距离、最大距离与上关节面内外侧距离的比值分别为34%±8.7%和70%±15.0%;枢面上端、下端及最窄处截深度分别为(18.1±1.47) mm、(13.7±2.67) mm和(9.9±1.53) mm。患者术后影像学显示截角度为17.1°(左侧)和16.5°(右侧),枢面上端、下端及最窄处截深度左侧分别为17.1 mm、13.2 mm和9.1 mm和右侧分别为17.4 mm、11.8 mm、8.46 mm,均满足影像解剖学研究所示范围。患者上颈椎椎管最窄距离由6.58 mm增大至术后15.28 mm,延髓脊髓角度由131.7°增大至术后153.8°,提示术后椎管空间明显增加,脊髓前方压迫明显减轻。颈椎JOA评分由7分恢复至14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ASRO技术可用于上颈椎后路手术失败的翻修,以及治疗由前方组织性融合导致的难复性脱位;通过前路对脊髓进行直接减压以避免齿突切除,是安全、可行的新技术。

  • 标签: 颈寰椎 枢椎,颈椎 脱位 截骨术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脊柱骨折基内固定基础上辅以体成形对患者体高度压缩率及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价值。方法:研究样本为66例脊柱骨折患者,比较治疗方法,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收集研究样本时间2019.04~2021.12,中心随机系统分组,对照组/33(内固定治疗),实验组/33(脊柱骨折基内固定基础上辅以体成形治疗),对比患者(1)体高度;(2)Fankel功能评分。结果: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体高度、Fankel功能评分有明显优化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基内固定基础上辅以体成形对脊柱骨折患者有较好临床疗效,帮助患者体高度恢复正常,提升患者活动功能,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脊柱骨折基内固定 椎体成形术 椎体高度压缩率 功能障碍恢复
  • 简介:摘要:在桥梁工程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时,为抵抗悬臂现浇施工中的不平衡倾覆力矩,需要对悬臂浇筑梁进行临时刚性锚固。多数设计图纸要求施工单位自行设计临时固结结构。本文首先介绍了临时固结的三种基本型式,然后结合广佛环城际佛山一环特大桥连续梁施工实例,对其临时固结受力进行了分析。本论文的撰写旨在为大多数施工技术人员提供一种简单的临时固结设计和检算思路。

  • 标签: 连续梁 悬浇 施工 不平衡 临时固结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体成形(PVP)与经皮体后凸成形(PKP)在老年轻中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本院接收的68例老年轻中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选取时间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依据平行对照法分组,每组34例;甲组与乙组分别实施PVP手术与PKP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甲组是14.71%,乙组是17.65%,两组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甲组更少,与乙组存在明显差异(P

  • 标签: 老年轻中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高强水泥灌浆料的水平筋技术的优点为:结构简易且可靠性强、所用材料简单易得且成本较低,无论是制作还是安装均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且包括挡板在内的很多装置均可重复使用,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常规结构胶筋技术尽管是常规筋技术的升级版本,但在配胶量、注胶作业、胶层管控等环节均需耗费人力。总体而言,高强水泥灌浆料的水平筋技术的应用价值更高。

  • 标签: 高强水泥灌浆料 结构胶 植筋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伴距脱位距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伴距脱位的距颈骨折患者23例23足,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8~56(29.4±10.2)岁;改良Hawkins分型Ⅱ型17例、Ⅲ型6例,左侧10例、右侧13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9(4.1±2.6)d。所有患者在全踝关节镜下行骨折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患者骨折复位、内固定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距不连、畸形愈合、缺血性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随访期间观察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足部外观满意度、行走步态;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并采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0~100(73.21±18.32)min、中出血量5~10(7.10±1.31)mL、住院时间6~14(8.41±2.03)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本组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15.71±4.63)个月。术后X线显示所有患者距得到解剖复位,未发现距不连、畸形愈合、缺血性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骨折均于术后10~14(11.63±2.10)周愈合。末次随访时,除1例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背伸约5°、跖屈约30°),其余患者踝关节活动良好、外观满意、行走步态无异常、切口局部皮肤无感觉过敏及瘢痕触痛。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为0~2(0.65±0.71)分、低于术前的3~9(6.08±1.47)分,AOFAS评分为88~99(94.34±2.53)分、高于术前的59~81(71.30±6.7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2、-16.72,P值均<0.05)。依据AOFAS评分,本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优20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全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伴距脱位的距颈骨折效果较好,具有直视下精准复位、创伤小、对血供破坏小等优点,且避免了传统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骨折 距骨颈骨折 关节镜检查 复位 内固定 空心螺钉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双侧去瓣减压及单侧标准外伤大瓣手术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颅脑损伤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单侧标准外伤大瓣手术,观察组实施双侧去瓣减压。对比颅内压及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颅脑损伤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 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联合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60.2±12.6)岁(范围40~87岁)。术前均行血培养、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实验室检查,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生素选择及使用。术前、术后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adic Association,JOA)评分、Frankle神经功能分级,并测量颈椎前凸Cobb角、病变节段角。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病原学检查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链球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余5例细菌培养阴性。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3±6.7)个月。WBC、ESR、CRP术后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17.90、30.65、18.64,均P<0.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1.35±0.49)分、12个月为(1.15±0.48)分较术前(4.95±1.10)分均明显降低(F=176.12,P<0.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15.40±1.93)分、12个月为(16.06±1.36)分较术前(11.45±2.78)分均明显好转(F=65.33,P<0.001)。术后即刻C2~C7颈椎前凸Cobb角为14.45°±4.36°、12个月为13.70°±3.15°较术前8.25°±4.36°明显增大(F=72.54,P<0.001)。术后即刻病变节段角为3.60°±1.90°,术后12个月为2.90°±1.44°较术前-3.6°±5.2°(负值表示后凸畸形)明显增大(F=42.49,P<0.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区域均获得性融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联合二期后路固定治疗颈椎化脓性脊柱炎可有效进行椎管内减压,改善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并可恢复颈椎稳定、矫正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颈椎 脊柱炎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中运用经皮间孔镜切除板开窗椎间盘切除的价值。方法:本实验所包含的研究对象是因腰间盘突出症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患者,实验开始时间为2020年9月,实验结束时间为2021年10月,根据单双数法将患者划分成为两个小组,即乙组(48例)与甲组(48例)。在乙组患者治疗实践中依托板开窗椎间盘切除,在甲组患者治疗实践中依托经皮间孔镜切除,比较两组患者各相关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探究适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案。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甲组患者各相关指标优于乙组患者,且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乙组患者,示之为P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切除术 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零切迹颈前路间融合系统(Zero-P)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4月—2018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6~63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颈椎前路Zero-P固定融合16例为Zero-P组,采用传统Cage联合钛板内固定融合16例为Cage组。2组患者观察对比指标:(1)手术时间、中出血量;(2)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情况,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3)术后影像学观察,包括融合情况、内固定情况、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4)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伤口Ⅰ/甲愈合。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累及节段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Zero-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5.1±6.0)min,明显少于Cage组的(90.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P<0.001);2组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698)。(2)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NDI评分、JOA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2组间各时间点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术后6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均达到性融合,融合率达100%。Zero-P组患者的Zero-P融合器未发生松动、滑脱或断裂,体未发生骨折。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Zero-P组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93±1.29)、(7.61±1.36)mm,Cage组分别为(7.93±1.29)、(7.80±1.25)mm,2组Cobb角分别为19.49°±3.61°和19.40°±3.67°、19.89°±3.82°和19.86°±3.77°,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患者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外漏、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2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吞咽困难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Zero-P组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6.3%(2/32),明显低于Cage组的28.1%(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20)。结论与传统Cage联合钛板内固定融合相比,Zero-P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同样的临床效果,且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能有效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更具有优势。

  • 标签: 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体成型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老年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患者40例,按照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参照组接受保守治疗;研究组实施经皮体成型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高度恢复情况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体成型治疗的临床疗效十分确切,能够显著促进患者体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骨质疏松 病理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型术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