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下肢静脉栓塞(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血液回流障碍。血栓形成后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临床表现,甚至可以影响动脉供血,并使静脉瓣膜受损,遗留永久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DVT是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肺栓塞,

  • 标签: 髋部骨折 手术 深静脉栓塞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患者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总结护理对策,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方法收集109例经静脉置管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观察导管使用期间的常见并发症。结果109例患者中,2例穿刺部位渗血,1例发生感染,4例导管功能不良,1例导管脱落。结论通过了解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及健康宣教,保证血液净化治疗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

  • 标签: 血液净化 深静脉置管 并发症 预防 护理
  • 简介:静脉栓塞症(VTE)是骨科大手术术后引起并发症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早期对患者危险因素进行积极评估及采取正确的预防策略可以明显降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VTE发病率呈现了上升的趋势,提高对VTE致病因素与临床特点的认识,有利于及早诊治,对于临床工作实践意义重大。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骨科大手术 预防策略 高峰论坛 围手术期 伊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脉全血和静脉清钾离子浓度结果的差异。方法52例患者同时采集动脉抗凝血气血与静脉,用美国生产的OPTICCA血气分析仪和罗氏公司生产的ROCHE9130型电解质分析仪分别测定钾离子浓度,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动脉全血和静脉清的钾离子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动脉全血的钾离子浓度明显低于静脉清,并且动脉全血和静脉清中钾离子浓度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结论动脉全血中钾离子浓度不能等同于静脉清中的钾离子浓度,根据笔者推导的直线方程静脉清钾离子K+V=0.86×动脉全血钾离子K+A+1.10(mmol/L),在知道动脉全血血气分析中钾离子浓度时,可以大致推算出静脉清钾离子浓度,临床医生可用以判断患者有无钾离子异常。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继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5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35条肢体),在微创切口下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小腿浅静脉点式切口分段切除并行电凝手术,观察临床疗效。结果35条患病肢体全部手术成功,患者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无感染病例;无电凝损伤;无下肢静脉损伤及下肢静脉形成。1例并发肺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下肢浅静脉曲张继发血栓性浅静脉炎手术治疗有效,但过程应区别于常规手术,以防出现严重并发症。

  • 标签: 静脉曲张 微创手术 肺栓塞
  • 简介:摘要总结了4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静脉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的方法。包括术前环境的舒适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术前评估高危因素、术前宣教、术后康复训练、引流管的护理、病情观察、保护下肢静脉、机械性预防及药物预防等,通过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尚未发生静脉栓塞。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栓塞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化疗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6月116例化疗后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辨证分为湿热型和血瘀型,湿热型外用马黄酊,血瘀型外用丹参酊;对照组外用肝素钠乳膏。结果治疗7d静脉炎症状等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静脉炎症状等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消失时间(5.44±2.83)d,治疗7d疼痛消失54例,消失率93.10%;对照组疼痛消失时间(6.31±2.48)d,治疗7d疼痛消失50例,消失率86.21%。两组治愈率、硬结消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化疗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硬结消退作用弱于肝素钠,但其远期疗效优于肝素钠乳膏,且应用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血栓性浅静脉炎 化疗 中医辨证 马黄酊 丹参酊 肝素钠乳膏
  • 简介:摘要动静脉内瘘是指将患者一侧肢体的动脉与静脉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从而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最佳的血管通路,但是不正确地使用内瘘会大大减少内瘘的使用寿命,血栓形成是造成内瘘闭塞的最主要原因,其主要治疗是外科重建及介入治疗。我们对21例患者内瘘血栓形成用尿激酶(UK)溶解血栓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尿激酶向血栓内部喷洒治疗,配合使用抗凝剂如潘生丁、阿司匹林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加强预防错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与护理,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命。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尿激酶 血栓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静脉标本的质量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密切相关。要提高血液标本质量,必须牢固掌握静脉标本采集的技术知识。作为中职学校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是更快更熟练地掌握静脉采血这门技术。

  • 标签: 中职 医学检验 实验教学 静脉采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七氟烷面罩吸入麻醉用于小儿静脉置管时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住院患儿87例,入室后予氧流量5L/min,6%七氟烷吸入诱导,直至患儿睫毛反射消失,维持浓度3-4%,保留自主呼吸,监测生命体征。常规消毒铺巾行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留置Arrow导管。结果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为52±10秒,针刺反应消失时间为112±15秒,手术时间10±6分钟,术中所有患儿均保持自主呼吸且顺利完成静脉置管术,术毕停药后病人完全清醒的时间为7.8±4.3分钟。结论七氟烷用于小儿短小手术,诱导快速,苏醒迅速,安全可控。

  • 标签: 七氟烷 小儿 深静脉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抗菌导管同普通导管应用于对静脉导管所致感染进行预防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1月-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抗菌组(应用抗菌导管)与普通组(应用普通导管),每组45例,比较两组导管所致感染情况。结果其中抗菌组共4例患者导管培养提示阳性,但普通组共10例患者导管培养提示阳性,对两组相较,其差异呈显著性(P<0.05)。在抗菌组中,共30例患者系非肿瘤患者,其导管培养提示均为阴性,而普通组共33例患者系非肿瘤患者,其中导管培养提示阳性者为5例,对两组相较,其差异呈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抗菌导管尽管能够降低患者的感染率,而肿瘤患者以及免疫水平较低下的患者应用后,其效果还不十分理想。导管感染的发生能够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害,目前降低患者导管的感染率,其关键还在于临床积极预防。

  • 标签: 深静脉导管 感染 普通导管 抗菌导管 预防 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在脑静脉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CVST患者行320排头颅CT一站式检查,包括CT平扫、各期增强,然后将动态容积原始数据重建出容积图像,传入Vitreafx工作站,处理获得动脉期、动静脉混合期、静脉期及静脉窦期血管重建图像。结果12例CVST中10例累及多个静脉窦,2例为单个静脉窦受累。CVST直接征象有:CT平扫显示为“高密度三角征”(3例),“带征”(1例),CT增强显示“空三角征”(4例);间接征象有:血栓形成部位邻近脑组织水肿(3例),静脉性脑梗死(4例),静脉性脑出血(5例)。12例CVST中静脉期图像均可见静脉窦不规则狭窄或闭塞,可见特征性的“空槽征”。12例患者的CVST均经3D—DSA证实。结论与传统影像学检测方法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无创伤、时间短和辐射剂量少,对CVS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脑静脉窦 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参加体检的人员共110例,同时采集静脉和末梢血血样,用SYSMEXXS-800i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进行重复性及对比实验,比较静脉和末梢血的血常规差异。结果经SYSMEXXS-800i血液分析仪对末梢血和静脉两组样血的测定,结果除MCH一项外,WBC、RBC、HGB、HCT、MCV、MCHC、PLT等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采用静脉取代末梢血检测血常规,能有效提高结果准确性,保证仪器的使用寿命,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血液分析仪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连续性静脉-静脉液滤过抢救327例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27例MODS患者采用CVVH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动脉血气、肾功能变化情况及统计死亡率。结果血清K+及BUN、Cr及动脉血气在治疗24-48小时后接近正常,较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Na+及Ca2+则无显著变化(P>0.05)。其中143例患者在治疗前存在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经连续性静脉-静脉液滤过治疗48小时后得到明显纠正,复查血气结果逐渐恢复至正常,经连续性静脉-静脉液滤过治疗,存活239人(73%),死亡88人(27%)。结论CVVH能纠正MODS患者内环境紊乱,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

  • 标签: 连续性静脉&mdash 静脉血液滤过多器官功能障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在神经内科应用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三种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在2009年3月至2012年月之间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患者,应用颈内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抽取50例为A组,应用股静脉置管的治疗患者50例为B组,应用外周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50例为C组,三组患者的年龄均在20-75之间,患者的病情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分析比对三组操作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操作成功率以及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情况和患者的舒适情况。结果经过临床实验发现ABC三组的三种治疗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概率最低的是颈内静脉置管的方法,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采用股静脉置管的留置时间是最短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外周静脉置管的方法是使患者最舒适的方法,患者的舒适度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可以分析出每种方式所具有的不同特点。结论三种静脉置管在神经内科应用时各有优点,护理操作技术都很成熟,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优点,综合特点方便快捷以及安全,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及需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置管方法。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神经内科 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