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预防下肢静脉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46例,其中中宫颈癌患者13例,卵巢癌患者1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19例,输卵管恶性肿瘤患者2例,在围手术期采用预防下肢静脉的护理措施。结果4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预防下肢静脉的护理措施后,均未发生下肢静脉情况。结论在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内采用预防下肢静脉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避免下肢静脉的形成,宜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予以推广。

  • 标签: 妇科恶性肿瘤 围手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DVT)是一种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常见病,其远期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各国对本病的探索及研究,使临床医师对下肢静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就下肢静脉的病因及诊断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骨科大手术下肢静脉预防方式及护理效果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行大手术操作的骨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分别行针对性护理操作和常规护理操作。结果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下肢静脉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将针对性护理操作应用于骨科大手术患者临床治疗中,有利于达到预期临床效果,从根本上降低下肢静脉的形成,在临床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措施 骨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静脉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并发下肢DVT的骨科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接触溶栓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治疗后经足背静脉加压滴注尿激酶治疗,接触溶栓组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接触溶栓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溶栓组治疗期间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全身溶栓治疗。溶栓导管可使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提高疗效,也有效降低了溶栓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减少了全身循环的游离药物量,降低出血并发症。

  • 标签: 下腔静脉滤器 导管接触性溶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静脉足泵在预防脊柱侧弯矫形术后静脉形成的可行性。方法将65例脊柱侧弯患者随机分为足泵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30例),在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的基础上,足泵治疗组术后第一天起使用足泵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按摩治疗,观察两种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静脉形成等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足泵治疗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P<0.01),术后静脉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动静脉足泵能有效预防脊柱侧弯矫形术后静脉形成的风险,对提高该类手术病人护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脊柱侧弯矫形术 动静脉足泵 D-二聚体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外科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DVT)的影响因素,并探求临床预防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到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骨外科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DVT,80例对照组患者无下肢DVT。对导致下肢DVT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65.68±13.49)min、机械通气时间(78.64±11.39)h、术后卧床时间(13.61±6.28)d、平均年龄(61.18±4.25)岁,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下肢DVT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如年龄、卧床时间等,故行骨外科术后应注重临床预防工作,减少下肢DVT的发生率。

  • 标签: 骨外科 下肢DVT 影响因素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静脉形成的尿激酶的量效。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5年2月我院诊断为下肢静脉的患者,随机分为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均相同,研究组尿激酶每日用量40~80U,对照组尿激酶每日用量小于40U。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下肢静脉治疗疗效。(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及出血发生率。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下肢静脉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80%,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大腿周径及治疗后出血发生率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大腿周径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静脉的尿激酶量控制在每日40~80U,出血风险小,疗效肯定。

  • 标签: 经导管直接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于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静脉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224例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浮肿率和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术后水肿和下肢静脉的发生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心理护理 骨折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见性运动护理在预防妊高征患者并发下肢静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所收治妊娠高征患者60例,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产褥期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预见性运动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生产前后下肢静脉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总发生率的20%,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产褥期前后对妊高征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运动,能够有效预防产妇下肢静脉,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大力推广于与应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 肢体运动 妊娠期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肾挫伤非手术治疗患者护理中,患者并发静脉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肾挫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并发静脉的原因进行分析,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静脉的发生例数。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后并发静脉的例数明显少于参照组,两组患者数据经对比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肾挫伤非手术治疗患者中实施综合预防护理,可避免患者并发静脉,值得应用。

  • 标签: 肾挫伤 非手术治疗 深静脉血栓 患者 原因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作用。方法抽选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本院接受剖宫产术的产妇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作干预组(43例,行集束化护理)和对照组(43例,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4.65%、23.26%,干预组较低,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剖宫产术分娩产妇实施集束化护理可明显减低术后发生下肢静脉的概率,推荐应用。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和系统溶栓(ST)治疗急性下肢静脉形成(DVT)的疗效,为选择最佳的溶栓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CDT与ST治疗急性DVT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截止至2016年7月。按照钮卡斯-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合并与发表偏倚检测。运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CDT组的大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01,95%CI8.58-15.43;P〈0.01);CDT组的小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88,95%CI9.60-16.11;P〈0.01);CDT组的溶栓率高于ST组(WMD=15.24,95%CI11.99-18.50;P〈0.01);CDT组的出血并发症率明显低于ST组(OR=0.50,95%CI0.31-0.80;P〈0.01);术后半年CDT组的静脉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明显低于ST组(OR=0.40,95%CI0.25-0.63;P〈0.01)。结论相比于ST,CDT消肿效率及溶栓率更高,并发症和PTS发生率明显降低。

  • 标签: 导管接触性溶栓 系统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下肢骨折后下肢静脉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骨折后下肢静脉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骨科就诊的并同时行了下肢血管彩超和血管造影的164例下肢骨折住院患者。以血管造影为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的诊断价值。结果164例患者血管造影均发现有静脉,彩色多普勒检出138例病患为下肢静脉,在该组数据中的检出率为84.1%,且达到88.9%的特异度以及96.4%的灵敏度,超声检查和血管造影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静脉病症的最高概率出现在下肢骨折后,通过对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利用,能够获得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因而具备良好临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心胸外科下肢静脉形成因素,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心胸外科下肢静脉患者72例和同期手术下未出现下肢静脉的76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下肢静脉形成的因素。结果手术时间、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因素能够导致下肢静脉形成。结论对心胸外科下肢静脉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制定出合适护理干预措施,从而降低下肢静脉发生率。

  • 标签: 心胸外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在ICU预防静脉的应用及护理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重症监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重症监护患者的血栓形成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重症监护患者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静脉发生率更低,预防效果比对照组更好,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在ICU预防静脉的临床疗效显著,该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 标签: 充气压力泵 重症监护 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髋部骨折术后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形成静脉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将于我院医治的90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2组患者均采取日常基础护理,观察组加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2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对比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行髋部骨折手术后的病人施加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静脉的形成,缓解患者的临床不良情况,对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具有促进意义,值得采纳与推行。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髋部骨折术 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