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1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浅析

刘俊杰孙凤慧

刘俊杰山东省寿光市圣都中学262700;孙凤慧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中心小学262700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给人类留下了足以令国人自豪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历史、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长期缺乏重视,我们几代人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没有了它,我们的美好道德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学习传统文化,一方面起到传承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水平,也有利于高考。

一、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的情绪和感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如在讲授《陈情表》时,在第一节课上,我没有马上开始讲课文,而是给同学们讲了作者李密及时代背景(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冼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当我讲故事时,同学们没有一个人走神、说话,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了他们学习这篇较为难懂的文言文的热情,效果很好。

二、不忘发挥诵读的作用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我们应当把加强诵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以解决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问题。

但近些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功利性比较明显。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设想,如果抛弃了朗读、背诵、领悟,还会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文章的思想内容要靠读来化解,疑难词句要靠读来识辨并记忆,文章的艺术营养要靠读来吸收消化。文章精美,语言讲究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更讲究起承转合,因而易于诵读。诵读的功能比默读中的出声显韵、表情传神、唤起联想想象、增强语感、深化理解、巩固记忆等功能更加显著。在诵读中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调、轻重音、速度、节奏、表情等诵读技巧,根据文章特点和阅读目的,恰当选择领读、分读、合读等形式,入情入境地进行艺术化诵读,就可以更利于理解吸收,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把读经典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

要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经典著作。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曾告诫人们要相信经典的力量,要“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通过读杰作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从而提高教养。我国的名著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它的朦胧、它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并引导学生把读经典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是对传统文化弘扬的最好途径。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安排名著阅读计划,进行心得交流或读书写作竞赛,学生就不会谈名著而色变,见名著而敬而远之,就渐渐喜欢读名著了。名著阅读平时一个月阅读至少一本,假期集中阅读,至少三本,按课标规定提供书目让学生读。

四、不忘将对偶和对联知识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苏教版已专门编写了《唐诗宋词选读》一书;必修教材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名篇巨著中也隐藏着不少的对偶句和对联。随着1983年中国楹联学会的诞生,继后又有数百个地方楹联组织建立……对联文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中所特有的,是最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深深植根于汉文化之中。像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都要求用严格的对偶句。

如今,随着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对联更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6年春节晚会上的对联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在教学中讲清有关对偶和对联的知识,并且激发学生做对联游戏、写对联,从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五、不忘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从思想精神中给学生以理性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使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全、大度宽容的人

新课标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苏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它不仅不会褪色,而且会历久弥新。因此,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大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让我们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