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背景知识,激活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引入背景知识,激活课堂教学

季李字

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语文教学中,对文本传递信息的理解和挖掘离不开对作家主客观创作背景等“非文本”的了解。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误用的现象。本文在分析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些背景知识引入的策略,从而加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效激活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背景知识文本解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合理、有效地引入背景知识促进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视。许多教师已将背景知识引入变成了自己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常规之举,以此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知识广度的效果。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会发现许多教师仅仅将背景知识作为文学常识的内容之一,作为语文导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往往将背景知识的引入简单地理解为导入课文产生的时代背景或反映时代状况,机械地将教参中的背景一股脑儿地介绍给学生,甚至在一些阅读教学中由于过度地重视背景知识的挖掘而带来对文章的另类解读、对作者原意的曲解。背景知识介绍的方式过于模式化并且缺乏新意,介绍时机不合理等等,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误用现象依然很严重。因此,如何正确、合理、有效地引入背景知识,促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效感悟,从而生成文本的有效价值,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一、背景知识的概念

“背景”这个概念是美国语言学家本杰明·沃尔夫提出来的,他称之为“背景现象”或“背景知识”。刘永康在其著作《中西合璧的语文教育观》中提出:所谓背景知识,就是作品“本文”外的一些与“本文”紧密相关的知识,如现实背景、文学传统、文学观念等,即“非本文”。符号论美学的观点认为,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本文”和“非本文”的统一。“本文”即见之于文字符号的部分。“非本文”指“本文”所由产生的现实背景、文学传统、文学观念等。读者要很好地理解作品“本文”用文字符号系统传达的信息,就不能忽视其“非本文”的部分。这一观点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在于: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领会文本内容、欣赏文本的意蕴之美,就必须重视语文教学背景知识的介绍。

语文教学背景知识就是指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并借助它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的相关知识,是课文“非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背景知识是多元的,它包括作者及其人生经历、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品反映的历史背景、作品涉及的人物、事件等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语文教学的背景知识材料,但并不意味着要将所有材料都呈现给学生。教师应该从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出发,有选择、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那些对他们学习语文有帮助的背景知识。

二、背景知识引入文本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提到:“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而要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等就必须结合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不仅是必要的语文知识,更是理解文本意义和作者创作意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应该对背景知识的认识重新定位,要把它拓展到一个更大、更新的领域来思考。要不断更新和发展背景知识介绍的方式和内容,使其能够跟上学生心理的变化,与时俱进;使其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的确,要深刻地理解作品、走进作品,必须了解作者的为人;而要了解作者的为人,又必须研究他所处的时代。所以我们鉴赏或者讲解文学作品时,就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这就叫“知人论世”。

一个作品直接传递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它既不可能是作者全部的思想情感的体现,也不可能是对现实的全部反映,它是作者主观对客观现实的某种体现和反映,离开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处世观,就可能会造成对作品理解的偏颇。王力曾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不能离开文章的思想内容专从所谓语言的角度去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人的思想,也就无法了解古人的语言;如果我们对某一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能认为我们已经真正读懂了它。”一些年代久远的作品,与当代读者之间一般都有着一层历史的阻隔,具有不易被感受性,读者进入文本的情境免不了一些必要的如时代背景和历史知识的介绍。例如,我们在教授鲁迅的《祝福》时,需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现状以及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下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等历史知识有所交代;学生在学习《项链》时,需由教师介绍莫泊桑笔下毒化的社会风气和资产阶级强烈的虚荣心、拜金主义的时代背景。诸如此类的作品,如果不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可能停留在欣赏一个故事情节的层面,对于文章主题和深层意义的把握就不深了。

背景知识的引入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学生面对一篇全新的课文,凭借学生有限的知识储备,要理解一些深刻或者超出其知识范围的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适时地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惑,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使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发展。

背景知识的引入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有助于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对作品意义的体悟,有助于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背景知识的引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更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文章,引导他们重视背景知识的参与、获取和应用,这对于文本教学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背景知识引入文本的策略

1.课首引入,激发疑问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最惯用的方法就是将背景知识作为导入环节,在文本教学开始时一般都会介绍有关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从而引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让学生对文本有个基本的理解,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前面有个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初看,以为一定是抒发作者欢饮后对亲人的一种思念之情。此时引入小序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有“贬谪闲人”之称的苏轼写的这篇文章仅仅是抒发一种离愁别绪吗?仅仅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吗?在怀念子由的同时,还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后文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和感情呢?此时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有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结合作者与弟弟的“手足情深”背景我们能看到作者的欢与悲、醉与醒,但是这篇文章的基调贯穿始终的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看似解决了问题,实为悬念。悬念在于学生于此不知作者乃一矛盾的统一体,淡淡的哀愁与积极乐观的心态相结合。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应如此。

2.课中穿插引入,解答疑惑

有的作品适宜品读时穿插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古代的一些诗词。这些文本的很多用语都不得不让人与时代背景相联系,否则会导致很难理解或者理解不深入。

以李清照词两首为例,这两首词分别是《醉花阴》和《声声慢》。教师可以在教学时通过多个背景知识的穿插引入,让学生对词的特点和感情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李清照词风的转变,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生初中学过的《如梦令》,把三首词的特点做一个比较阅读。这三首诗分别作于三个不同的时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什么同一个词人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会呈现出三种全然不同的风格呢?相关背景知识的引入可以让学生解惑,进而更好地品味李清照的词。

《如梦令》作于李清照的少女时期,那时候的她自由安逸,为了加深对词的理解,可以引入李清照同期作的《点绛唇》,学生可以看出当时的李清照是怎样的爱美、爱玩又俏皮的一个女孩啊。第二首《醉花阴》里的“东篱把酒少一人”,那人是谁?这里写的是她的婚后生活,此时又可以引入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故事的背景知识。李清照与赵明诚都是官宦世家,可谓门当户对,他们的爱情更带有一定的自由恋爱的色彩。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通过这些背景知识的引入,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第三首《声声慢》作于她的晚年时期,这时候的她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三首不同时代的词,三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况,如果少了李清照生平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可能很难深入地理解每首词背后的深意和内涵。穿插介绍李清照在写每首词时候的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解决了学生的疑虑,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深化了对词的品味。

引入背景知识要巧妙,要恰到好处,更要适时。引入背景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困难,需要借助于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时,再引入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理解上的障碍。适时地引入背景知识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总结引入,深化理解

在一篇课文快结束的时候,教师一般都会对整篇课文的主旨、章法等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在归纳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再一次回顾了文本,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堂总结的时候引入背景知识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一次中学优质课观摩中,我看到毛老师执教《丑小鸭》时不像其他教师那样一开始就介绍安徒生的背景材料,而是在学生对于这个故事了然于胸后才开始介绍《丑小鸭》的作者。《丑小鸭》是安徒生的童话代表作之一,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过安徒生童话,但是如果仅仅把《丑小鸭》当成一个故事来看,那么教学还停留在小学程度。毛老师给这堂课定位为“重读丑小鸭”,既然是重读,那么就要读出童话的深层寓意来。在对《丑小鸭》这个故事进行总结的时候,毛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安徒生为什么能把这个故事写得这么动人呢?有没有谁了解他这个人呢?”紧接着PPT上展示安徒生的生平以及安徒生说的一句话:“我这一生称得上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情节曲折变幻,引人入胜。”在安徒生生平背景知识引入之后,学生似乎感受到了安徒生和丑小鸭的相似性。这篇童话是安徒生的自传,描写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通过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课堂结束时引入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读出一种新的感受,那就是我们每个人也心中都有个“丑小鸭”,即使遇到挫折和苦难,只要我们能坚持,我们都可以成为“白天鹅”。在课文总结时引入背景知识可以深化主题,让学生更深一步地解读文本,同时还可以得到启发。

4.课后作业引入,拓展延伸

一篇课文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作品、作者的其他情况,从而让学生对作者、作品的意象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积累,拓展知识面。例如,学习完孙犁的《荷花淀》,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总结孙犁作品的特点: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荷花淀”派。在介绍孙犁作品的特点后,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孙犁的其他作品如《芦花荡》《度春荒》《白洋淀纪事》等。同样作为“荷花淀”派主要代表刘绍棠的作品也可以建议学生课后阅读。语文学习不可能只局限于语文课上,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内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还要引导学生有效合理地课外阅读,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淀。

文化内容浩如烟海,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却是有限的,课堂教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从学语文的角度来看,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激发学生自发地研读背景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让学生从中搜集、了解和掌握有用的背景知识,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何静晏国英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介绍[J].佳木斯教育学报,2008,(4)。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EB/OL].2010,09,20,http://baike.baidu.com/view/2517.htm。

[4]《荷花淀》教学设计[EB/OL].http://www.teachercn.com/zxy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