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管,共筑农村留守儿童“育人长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1

家校共管,共筑农村留守儿童“育人长城”

黄精华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教育局422200

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地处湘中偏西南,辖24个乡镇,总人口近130万,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穷县、人口密县、教育大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4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约16.2万,留守儿童近8万,占比49.4%。在这样一个留守儿童较多的贫困大县,尤其是县内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学校,共同经营有利于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留守家庭背景下乡村学校如何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呢?本人从以下几点谈谈粗浅看法。

一、办好家长学校

1.成立领导机构。学校教育是教育好留守儿童的主阵地,应高度重视。必须成立家长学校工作委员会,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严格按照分工开展工作。

2.召开家长培训会。县教育局通过家长学校向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培训,利用春节等节假日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开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通过电话邀请、本地教师代表学校邀请等形式,把留守儿童家长们集中起来,以讲座、录像、个别交流等形式向家长介绍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汇报他们孩子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守纪、思想等情况,并下发有关如何教育孩子、如何避免教育孩子的误区等文章实例,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真正做到家校共建、家校共管。

3.建立家校联系制。教师每月至少一次到学生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兴趣、爱好、行为表现等,通过面对面地沟通,向家长(监护人)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掌握学生在家和在学校的双向表现,形成统一的家校教育策略。第一,由学校组织学生加入家长网校的“家校通”平台,使每一个家长和学生都能与专家、指导老师、心理咨询师零距离接触,得到他们有针对性的建议、辅导和指点。“家校通”融合多种先进的有线和无线通讯手段,家长可以使用电话、手机、电脑网络等方式,随时实现家庭与老师、学校在第一时间内的互动沟通,通过沟通,向家长(监护人)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掌握学生在家和在学校的双向表现,形成统一的家校教育策略。第二,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也确保儿童有特殊情况时能在第一时间和家长取得联系。

4.进行互动交流。每期组织一次学生学情开放周活动。邀请家长(监护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教师,到学校与孩子一道听课,共同完成作业,参加班级文体活动,让他们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体验学校教育。

5.开展主题活动。学校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将活动开展情况通过演讲赛形式进行讲述,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同时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畅通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常态化,形成家庭、社会、学校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二、改变评价方式

1.科学评价学生。学校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入手,改变传统的“三好生”评价制度,实行多元评价体制,制定出特优生、优秀学生、礼仪标兵、卫生标兵、体育标兵等评选规定,每学期评选一至两次,评出特优生、优秀学生、礼仪标兵、卫生标兵、体育标兵、进步标兵等,评选活动向留守儿童倾斜,这样就使留守儿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评选产生后,可以把他们的事迹配上照片在橱窗中展出,可以由学校制作成精美的喜报安排专门教师送到家长手中,大大激发了家长教子和学校密切联系的积极性。

2.科学评价教师。学校不把学业成绩、学生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晋职、评先评优的唯一参数,加强教师责任心,把关爱留守儿童列入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中。如定时找留守儿童谈心、按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回答、定时把留守儿童的身心情况、学习情况通过电话、网络等联系方式告知家长(监护人),与学生家长共商育人方法,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班主任的帮助和关爱。

三、加强心理辅导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偏差行为的特点,在学校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势在必行。目前,学校要配备专职心理医生还不太现实,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我认为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从教师中挑选出师德好、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通过培训,做兼职心理辅导员。

四、加大督导力度

各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以上内容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及实施细则,作为家校联系工作考核的要求,督学责任区督学加强对学校的工作督查。县教育局定期不定期对各学校、各乡镇中心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督查,部分硬性指标(如成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开展心理辅导、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等)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同时运用好督查结果,促使工作落到实处。

当然,孩子们的成长也离不开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社会教育的好坏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