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浅议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邓娉

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迤那小学邓娉553100

【摘要】: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动态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应该是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良好数学品质,是探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鼓励质疑、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想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有问题教学意识。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不可能体会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也不可能会去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好方法,并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设计教学课堂结束环节应留几分钟给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应重视每个教学环节留下适当的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让学生互相提问,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教师还应告诉学生: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要经常教育学生学习数学,不能简单地接受和信奉,而应持抵制和审慎的质疑态度。

二、创设问题情景。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1、找准“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准确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努力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不断转化,才能真正使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做到发展有度,发展适度,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生活化导入。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部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形中,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我就给学生创设了我们班开学布置教室展示台的情景,让同学们自己设计。看有什么困难。他们就用手比要多长的花边,要多大的装饰纸……可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于是我就导入课题。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趣味,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

3、制造认知冲突。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一是利用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导入,同样能满足儿童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教材中主题图“游乐场”创设了很多相同加数求和的情景,使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那么多相同加数连加很麻烦,也容易出错。这样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想探索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老师用恰当的导语同样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如:你已经知道了关于今天话题的那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课堂用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鼓励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办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警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敏锐地建立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例如:我在教学《估算》时,我出示的探究例子中,故意没出现个位数字是5的数,当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接近整十数的数就估成整十数计算。我故意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就有一个学生提出:如果这个数是45估成40呢?还是50?我大声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怎么老师没想的呀!”同学们开始有点困惑了。但看得出,个个都在动脑筋。一个怀疑的学生说:“我想是看成40算!”又有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地站起来说:“我认为可以当40,也可以当50。”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看50比较合理。因为我们买东西时经常就是那样算的。”这时有更多的学生就小声议论了。我妈妈说过的,我那次买东西……后来又有一位学生说:“我妈妈教过我要看成50算!因为要4舍5入!”最后我说:“同学们说得对,按照人们的习惯是“四舍五入”,一般就看成50来计算”。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质疑,互相启发与争辩,最后成功释疑,这样既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兴趣是人的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只有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地思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趣的问题设置,给学生创设悬念,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再启发学生质疑问题,从而掌握新知。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充满好奇,教师要牢牢抓住他们的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