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高技能人才——以湖南工贸技师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1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高技能人才——以湖南工贸技师学院为例

易婷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环境教育力量,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对于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才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技工院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提高学校师生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技工院校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技工院校提高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比较显著、直观、第一被感受的部分。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外部条件,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极其深刻。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对学生的陶冶和美化作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要缜密筹划,兼顾全局化、人性化、多样化、时代化和职业化等特点。要做到让校园的每一景、每一物都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寓情于物,寓情于景。让学生在耳熏目染中感受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最终起到启迪和教育的作用。

二、抓好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校园精神是学校的生命活力,是学校独特的财富和资源,它是反映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技工院校学生思想不稳定,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和对今后的出路感到茫然。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生上,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尤其注重人文精神的构建与弘扬,让学生看到发生在自己身旁的实例,提升学习信心,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月,并且我院组织全院教师编写了《职业院校学生通用素质》教材,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人类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三、建设校园德育体系,以养成教育为主

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加强技校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求真务实,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是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院成立思政教研室以德育课、心理指导、国旗演讲与宣誓活动、三自教育周等文化活动,通过理论和体验式教学,带动学生从思想、行动上将自己的职业素质深层次提高,以人格健全、行为规范、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为育人目标,在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全面建设校园德育体系。

四、抓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所谓制度文化,是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否,关系到学校文化能否有生命力,能否持续长久,也是一个学校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由于目前技工院校所招收学生的层次不高,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教学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因此,创设技工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技校实习基地制度的建设,办好文化节、体育节、技能比武、读书节,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我院成立了三十多个学生协会,利用校园信息网络和宣传渠道,推广学校文化品牌,展示学校风采。

五、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和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要通过开展适度的师生课外活动,表现校园文化精神。教师开展教师论坛、教案评比、板书评比等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既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又要有娱乐性和实践性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展示师生才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寓教于乐。

六、抓好校园文化的形式与载体建设

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形式与载体具体表现为软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校园文化在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更应当加强软环境建设。另外,我们还应发挥学校图书馆文化的引导功能。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技工院校对丰富的精神生活追求日渐增强,学校图书馆开展文化引导和各个社团的建立可以弥补人文教育的不足,还利用学院田径场上的大屏幕在中午与下午放学时播放国家时事、发生在校园的好人好事及健康小常识等正能量的东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潘永庆浅议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6,(01)。

[2]季苹“学校文化”的反思与再建[J].人民教育,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