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教学研究

李荣基

李荣基

摘要: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教学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你,新课程改革不是在实施单项的革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文本、新的考试评估方式等都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教育工作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构建教学乐园,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关键词:新课程;情感教育;自主教育;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在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过程中,教育本身赋予教师一种特殊的身份:虽然与学生是平等、民主的沟通交往关系,但教师同时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教师承担着把握教学方向的责任,这就决定了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毫无价值的中立者,而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引领者。在感受新课程理念给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的同时,笔者也感到了一些美中不足,并由此联想到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存在的一种共性: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忽视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化的倾向。课堂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少数学生的答案“多元”,追求的是课堂气氛的形式热门,学习情感的浅层愉悦。至于教学目标是什么,怎样引领全体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感悟体验,从而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却被忽视甚至丢弃,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要知道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毕竟只是个孩子,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是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是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引导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广度。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要使自己的“讲点”能更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心与心碰撞的过程。心理学认为“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打到既定的目标中,起着巨大作用。”课堂实行情感教学,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机需要的情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的情感,二是对教师的情感。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个教师因而对其讲的课也不愿意听。这说明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的真实情感的表露给予尊重、爱护和信任。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紧张时,教师可以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这样就能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会因为受到尊重而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接受教师的教育。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在课堂上,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交流,还有情感意志方面的信息交流。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当学生把你当成他的朋友,他才感想、敢说、敢议,才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与学生一起游戏、谈心,与学生交朋友。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课堂知识的传播者为课外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育思想把教学过程只看作知识传递的过程,把学生当做录音机、录像机,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不能体验学习的愉悦。为此,我们提出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教学中采用激励法,使学生感到“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善于动手、动脑,勤于参加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展各种潜能。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满怀信心的相信他们在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有能力逐步解决;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热情的鼓励;……不应当把讲清教材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把教学的过程看做执行教案过程的错误观念和做法,而应真正确立对学生终身学生负责任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把学生只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走出来,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式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能讲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过程,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新异性: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得益于超常规的大胆假设。鼓励儿童突破思维定势,改变常规思维程序,敢于假设,朝着与原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探索、思考问题,往往会领悟出新奇、美妙的结论,学生从假设到产生新意的结论,都离不开思维的创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新异性。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挖掘教材的思想蕴含,设计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就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目的。挖掘思维蕴含促进学生发展:思维方法是学习知识的本质反映,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它蕴含于各科基础知识之中,是隐形的东西。要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得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思维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挖掘所教知识蕴含的思维方法。通过挖掘和渗透这些思维方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目标正在由“关注知识的教学”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研究表明,儿童的发展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而活动,正是主体身心参与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儿童与客观世界(自然、社会、伙伴)的全面、广泛、丰富的缔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合作交流中促进学生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养成与同伴交流的习惯,当然,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发现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解决问题、迁移应用的目的。鼓励学生观察、触摸、讨论等。这样,不但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逐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总之,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既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要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科学地设计教法,优化教学过程,“讲”在关键处,“导”在迷茫处,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常汝吉.科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澜.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作者简介:李荣基,现任甘肃省陇南市安化中心小学校长职务,曾在《甘肃教育》、《未来导报》等各大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数篇。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安化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74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