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教育的春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1

呼唤教育的春天

陈丽娟

一提起我们的教育,我总有种失落感,总觉得缺些什么。教育应该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用我们前辈的五个字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到了今天我们作为教育人却还没能理解这五个字的深刻含义,我们在教育理念上出现了严重偏差。也就是说我们误读了教育的本质,我们切割了教育的整体内涵而只注重其某一功能。比方说,我们只注重了教育对知识培育的功能而大大忽视了教育更为根本的东西,那就是教育首先是要从心灵及行为上育人,这里面包涵着道德育人、诚信育人、生存能力育人等等,而知识只是作为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工具,而这个"人"的概念就是你首先要成为一个具备社会之人的最起码的"道德之人"、"诚信之人"以及独立的生存能力的人,否则即便拥有再多的知识也毫无意义。缺乏诚信的人,所有的成功都是一场骗局。

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话在中国似乎从来就未真正做到过。就目前中学教育而言,"成"的标志,从理论上讲,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成"的唯一标志只是学生们的升学分数以及学校的升学率。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教育评价:假如某位班主任的工作富有特色(比如班级管理尽可能交给学生,平时尽可能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等等),尽管在当时就可以判断出这些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周围舆论仍然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中高考:"工作倒是蛮有新意的,可万一中考或高考滑坡怎么办?""哼!就会搞一些花花哨哨的东西,到真正考试的时候可有好戏看了!"……几年后,假若学生中/高考成绩不错,人们会齐声喝彩:"你看,人家的班级管理那么放手,而且又搞了那么多的班级教育活动,中/高考成绩仍然这么好,他确实有两下子!"相反,若中/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同样的人也许会说:"班级管理那么松散,还搞了那么多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当然会砸锅--我早就料到了!"

于是,在当代中国,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

我们一直有一个深重的误区,我们总以为只要读书好文凭高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可以获得成功,这是大错特错的。我认为如果教育仅视作一种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它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因为任何知识只有被应用的时候才有价值,而应用知识则需要另外多种能力,首先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德性",然后包括一个人必备的生存能力、吃苦能力、创造能力、忍耐能力、应变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等等。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定义"教育"概念的时候,第一要素就是培育一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而传授知识只被排在第三位。

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这毕竟不是唯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升学教育"压倒一切时,不但"做人第一"、"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等教育要义成了点缀的口号,而取得较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

清华大学校长留给毕业生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未来世界什么更重要?"未来的世界: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

所以,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能力和品质的培养。要教会学生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信任人、原谅人。要估价一种教育是否真正有价值,我们最终要考察的,不在于其知识、课程、作业、考试,也不在于其教师数和学生数,甚至不在于其是否是名校。要估价一种教育,我们最终要考察的,在于它是否拥有智慧,因为只有教育本身有智慧,才能够培养出智慧之人,而有了智慧之人,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朐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