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浅谈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曹学民

曹学民(富阳市场口中学浙江富阳311400)

【摘要】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化学教学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以解题训练为纲。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将"小组合作"学习纳入自己的化学课堂教学之中,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为什么要采用"小组合作","小组合作"的准备阶段,以及实施"小组合作"的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学小组合作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11-018-02

1问题的提出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化学教学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以解题训练为纲,而其中课堂教学中有关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验的探究、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化学文化的积淀过程则普遍不受重视,导致学生失去了对化学应有的兴趣,也使学生只会机械地理解化学。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自主学习原则",将传统讲授教学为主的课堂设计改革为以小组活动教学为主。教学要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中,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信息的收集、鉴别、分类、处理的,组员之间存在知识意义建构思维角度的差异。

2"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

2.1在课堂上由谁提出问题、讨论什么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出问题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敢于超越常规,能多层面、多角度地分析同一问题,当前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各项教学活动出于教师的精心设计,预先设计好活动的方式和结果,尤其是活动的环节。

例如:高一学生在学习了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相互转化的关系后,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根据所学知识,现在需要制备硫酸亚铁,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组讨论)?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往往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制备硫酸亚铁的化学反应应如何选择?

(2)对稀硫酸浓度有何要求?

(3)如何获得较浓的硫酸亚铁和较多的绿矾?

(4)如何防止硫酸亚铁的氧化和水解?

2.2课外应预习的内容是什么?

在当今教学中,课外作业的内容似乎已成为固定的套路,即做习题。作业的目的定位在知识巩固与应用训练,大量的重复的训练题,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小组合作"教学设计力求解决这样的问题。课前采用"预习",课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教学,把预习这一教学环节作为课外作业进行设计,目的是改变现行教学训练习题的单一性,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高二《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类水解第二课时,在学生课后作业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讨论完成:

①.纯碱溶液能够去污并且热的纯碱溶液去污效果更好,原因是什么?

②.明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明矾和FeCl3能够净水的原理是什么?

③.草木灰主要成份是什么?为什么不能和铵态氮肥混用?

④.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⑤.制备无水MgCl2能否用蒸发MgCl2·6H2O的方法?为什么?正确操作是什么?

⑥.配制FeCl3溶液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如何避免?

2.3知识网络由谁做?

很多学生认为化学学科的知识"散"而"乱",那如何把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呢?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知识网络,但问题是由谁构建网络呢?老师构建很难激起学生从其他角度设计知识网络的思维热情。学生会觉得有现成的,拿来即用,产生一种依赖性。但学生由于存在知识的缺陷性,很难完成,是否可以考虑由"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例如:笔者曾经对《化学反应原理》溶液中离子反应设计如下:以"小组合作"讨论如何促进水的电离和抑制水的电离,最后由小组完成知识网络,最后由笔者进行点评。

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前期准备要重点关注每个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的状态,深入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合作效果,讨论情况等,要让小组合作与学习切实有效地开展。

3"小组合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3.1合理分配小组

在实施新课程的高一年级构建了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12个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组员两人。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互补,共同进步"的原则来分配每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

例如:"正确使用铝制品"案例

学习过程:

(1)召集小组长讨论并提出要求:(1)活动形式自由选择;(2)在充分调动每一位小组成员积极性的基础上由小组讨论分配任务;(3)形成书面材料;

(2)课堂教学: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展示各小组活动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活动形式。(1)主题辩论会。围绕如何正确使用铝制品展开讨论。(2)新闻发布会。由小组成员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和各方面专家召开新闻发布会答记者(由小组成员扮演)问。(3)由主持人提出各种有关铝制品的问题,向同学征求答案并通过送小奖品的方式调动同学的参与热情。

(3)总结表扬阶段:对学生策划的活动方案作出总结,并对优秀的进行表扬,将本次策划活动方案的书面材料整理为平时成绩记录下来。

3.2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化学教学中的调查研究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如学习能源充分利用时(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第11页),要求学生到附近的冶炼厂及热电厂进行调查,通过能源利用情况检测能源的利用率。学生往往不敢独自前往,需要小组合作解决。

3.3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所以可设计难度逐渐加大的问题。

例如: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次氯酸漂白性实验,设计问题如下:

a.把干燥氯气通入干燥的有色布条,观察实验现象。

b.把干燥氯气通入装有油菜花的集气瓶中;把氯水滴到干燥的红纸上,观察实验现象。

c.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滴在pH试纸上检验;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新制氯水,再向试管中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稀HNO3,观察实验现象。

d.学生设计实验,把盐酸滴到干燥的红纸上。

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3.4灵活组织课堂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例如:学生刚刚学过Fe(OH)2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分组讨论设计能较长时间保持

Fe(OH)2呈白色的制备装置。

①回忆课本中制备Fe(OH)2的装置;②装置中滴管的非常规操作的作用是什么?实验中为什么使用新制的FeSO4溶液和煮沸过的NaOH溶液?③由于学生只观察到Fe(OH)2的瞬间白色,说明上述措施的局限性。这节课就是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设计能较长时间保持Fe(OH)2呈白色的制备装置。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绘画装置图。

师生、生生讨论实验方案,装置的可行性。

归纳实验验证可行性。

经过学生的努力和教师的引导,各组都设计出了自己的实验装置,学生显得异常兴奋。通过这样练习,学生建构了"设计实验装置能力"。

3.5进行合理的评价

中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评价可以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关于酸雨的调查研究》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调查附近的酸雨形成原因,张欣同学找到了非常好的资料,他的同组帮他整理,结果在小组汇报时表现非常出色,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从此以后,其他小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又如,在讨论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质时,有的组认为铝与氢氧根离子反应,有的组认为与氢离子的反应。笔者把他们的意见归总,通过金属与酸的反应实质,对上述两种意见进行合理评价。

4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平稳过渡,逐步积累经验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崭露头角,应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其决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分组后围坐在一起就能产生所谓的"合作效应"。合作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逐渐摸索。

(2)加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合作学习结束时,应专门讨论谁的贡献最大,谁那些地方需要改进,谁能经常表扬别人或被别人表扬,学生只有学会了合作才能更好学习。

(3)尽量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应该由于合作学习所花时间过多,而让之仅作"花瓶"性质的点缀。故从某种意义上说,阻碍合作学习效果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自身的观念和素养。因为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得更牢固。

参考文献:

1.《学科教育研究--化学教育》,杭州出版社

2.《中学教学模式和方法》.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