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马卉宇付强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齐市第一中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在认可学生之间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因课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最早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转换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是: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小组活动、协作式、设计式、个别式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或选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教具进行教学设计规划。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激发学生自主寻找知识答案,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学习结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直接传递知识,而是采取帮助和指导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去从事自己所喜爱的学习活动。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激发创造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特点

1.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应以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疑问以及对于知识与书本不同的理解和质疑,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创造高效课堂。教师在这当中有一个启发、引导学生的责任,达到辅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到自主汲取知识的技能。有思辨的想法,有了自己的思考,知识点也就多了数倍,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学生自己独特的认识,便不会固守于传统,有了更多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强调兴趣的培养。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学生只有对知识怀有热爱,才会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思考,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项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对将陪伴自己一生的事情充满期待和热爱。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将互动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等多元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课堂有趣起来,使知识生动起来。学生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甚至创造知识。

3.强调学生个性培养。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想要的,所擅长的,所适合从事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的节奏也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做出合适的调整,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个性把握。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主观判断、领悟,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学到知识,让课堂成为自己自主学习发展的平台。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手段的比较

1.项目式教学(PBL)。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这种学习方式特别适用于高职教学,因为高职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学科体系的建构,而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将学生要掌握的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结束正是项目完成的时候。PBL中有两个重要的精神,一是自主探索,二是设立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对错答案之分,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

2.慕课(MOOC)。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等的特点,它的内容相对完整,其长度从6周到16周不等。因此,慕课也被称为在线开放课程。慕课(MOOC)的出现,主要是针对社会学习者,是促进教育公平性的产物,慕课(MOOC)资源已实现知识的碎片化,而且拍摄精美,能被用作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素材,慕课(MOOC)的讨论社区和各种社交软件还可供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继续开展深入讨论。

3.微课(Smallclass)。“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4.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由美国的两位高中化学教师于2008年首先提出来的,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裁判员”,学生是“运动员”。它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学生通过讨论和争辩的方式掌握的知识,是通过参与其中获得的,是真正消化吸收的知识,因此学生都能准确、完整地记忆,并在应用过程中深入理解,在这一点上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胡春芳关于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