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1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杨秀敏

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赵河小学262500

有序思维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条理,朝着有利于解题的思维方向思考。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发展孩子智力、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认为关键在于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有序思维的培养。

一、有序思维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序思维可以使孩子考虑问题有条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使语言表达趋于条理化。

2.有序思维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

3.有序思维可以优化思维过程,使孩子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4.有序思维可以提高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可以更好地训练和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有序思维的几种策略

由上述可见,有序思维对于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的。

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有序思维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平时的点滴教学积累与经验,结合前人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教师的引导语设计要体现“序”。教师的引导语如何设计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师引导语设计得如何,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是好是坏。如果教师在进行引导语设计时,能关注孩子思维的有序性,对于孩子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学活动设计要突出“序”。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如能用“有序”思维作引领,每一个活动之间环环相扣,知识衔接自然有序,既可以使一堂课上得扎扎实实、井然有序,旁人听起来也不会觉得“花俏、浮躁”,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思维的有序性。

3.活动操作过程要凸显“序”。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孩子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孩子的思维。孩子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

案例:有余数除法(43&pide;3),教学程序分三步:

第一步操作:先拿出十根一捆的小棒4捆,及散的3根,问:把这些小棒平均分给3人,怎么分呢?(先把其中3捆平均分给3人,每人一捆。)

第二步操作:把其中3捆平均分给3人,每人一捆(10根),问:剩下的小棒怎么平均分呢?(把第4捆小棒拆开与散的3根合并成13根,再平均分。)

第三步操作:把13根小棒平均分给3人,每人4根余1根,问:结果是多少呢?(43&pide;3=14……1)

这样的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整个过程非常有序,这样的操作活动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思维的有序性,提升了思维能力。

4.解决问题时要抓住“序”。解决问题时,引导孩子有序观察、思考,同样可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敏捷性,同时又能防止重复或遗漏。

例如,小张、小王、小李、小徐四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人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可先引导孩子观察小张要分别与小王、小李、小徐进行3场比赛,再观察小王要分别与小李、小徐进行2场比赛,最后小李要与小徐进行1场比赛,一共要进行6场比赛。

我们课本中能培养孩子有序思维的题目很多。

又如,在进行平移图形作画时,分成三步:(1)数出原图形共有几点。(2)平移各点。(3)连一连。

再如,从小到大的填空,找准起点,有序思考,从而获解。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题目的有序性,有意引导孩子有序地解决问题,孩子的有序思维就会逐步提高。

5.解答应用题时要依靠“序”。应用题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引导孩子利用有序思维来解答应用题,我们会发现,孩子的理解力并不是那么差,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引导孩子在解答应用题时,一般分三步进行:(1)初读题目,理解题意,获知数学信息。(2)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语句。(3)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行作答。这样的解答程序可以增强孩子的有序意识,减少盲目性,提高解题效率。在此就不举例了。

总之,有序思维是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它有助于孩子真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对孩子有序思维的培养。而如何做好这一点又是值得我包括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并付诸行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