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石波

石波

(绵竹实验学校绵竹618200)

【摘要】:本文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结合素质教育,探讨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以期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最终使学生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心理健康;音乐教学

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青少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这点呢?首先,丰富课堂内容,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宁静的心理与饱满的情绪,音乐老师要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

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供良好背景条件。其次,要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音乐教学要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当学生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教育与指导就能卓有成效。因此,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自觉性与主动性的培养。

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学生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乐曲《赶花会》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学生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育学生尊敬长辈也毋需训诫说教。当学生唱着《好娃娃》这首歌时,他们会懂得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如《田园交响曲》、《蓝色的多淄河》、《欢乐颂》、《义勇军进行曲》等交响乐、能使人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情,从心理上战胜自我,走出低潮。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学生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

当然,学生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注意因材施教。如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学生多听一些平和的轻音乐,能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而对那些情绪低落的学生,则宜让他们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学校音乐教育是向学生实施美育的一种手段,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意志等个人素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使一个人产生寻求知识、研究事物的欲望,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含有“情感”因素的言行举动等教学技巧,经常性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只有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组合优化的教学媒体,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效果为归宿,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效益。

为此,音乐教育课应遵循中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的要求上,应使学生有基本的政治思想观点、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生存的基本能力等。

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发育状况、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才能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必须高度注意学生的个性特长,并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应有的发展。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要前进,就必须首先着眼于人的发展。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不仅反映了现代人类对自身的本质力量、价值及前途的认识和关注,也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在各个实践领域中的主体力量的提高而导致的人类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思。“天生我材必有用”,人都是有个性特长的。成功的教育必然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强化其特长,发展其特长。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理,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充分的感受美,情感得已激发和深化。因此,音乐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到实践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学习音乐、认识音乐,感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课堂中真正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