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

陈国英

陈国英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要把“讲堂”变成“学堂”,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有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巧妙设问,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提问内容的确定这个方面谈谈提问的艺术。

关键词:课堂提问艺术;激发情感;开启心智;培养能力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得思维活动常常就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引发解决难题的愿望,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动口、动脑、动手。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授课中要注意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抓住课文焦点,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敞开知识的大门。所以,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那么,提问应该问什么?又应该怎样问?怎样才能做到讲究艺术?下面就提问内容的确定这个方面来论述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抓住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知识点。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而应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地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只用单调的一种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即用固定不变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问题,以偏概全,形成认识的片面性。因此,课堂提问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力求使问题提得新颖,发人深思,以激发求知欲,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辨别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问题可以这样设计:作者描写了月夜荷塘的静谧,文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这是什么原因呢?又如教鲁迅先生的《药》一课时,在交代了写作背景后,就可提问:课文的题目为什么用一个“药”字?有什么寓意?《药》这篇课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写的是什么?暗线写的是什么?瑜儿的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作者的用意何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这样提问,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抓住疑难点提问

所谓疑难点,就是课文中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掌握的内容、知识等。它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抓住疑难点提问,既可以化难为易,又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比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针对敌人的血腥屠杀,慷慨地写道:“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不少学生对这段文字难以理解,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先找出这段话中歌颂刘和珍等三个女子英勇不屈的词语,再找出表示反语讽刺的词语,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些反语的正面意思是什么?它说明了“三•一八”惨案的凶残程度怎样?通过启发思考,学生明白了这里的“从容转辗”、“惊心动魄”、“伟大”都是用来赞颂刘和珍等三个女子英勇不屈的精神的。“文明人”、“伟绩”、“武功”、“不幸”都是反语,说明“三•一八”惨案的凶残远远超过了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暴行,比起过去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样,课文的难点就容易理解了。当然,对有些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往往心有所得,但是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想详细的说,又觉得啰嗦繁琐;想概括的说,又觉得千头万绪,抓不住要害。这时,教师就要采用分解难点、多层设问的方法,帮助学生从纷繁中理出头绪,达到各个击破、逐步深化的目的。

三、抓住发散点提问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因素,抓住发散点提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抓住发散点提问,所提问题灵活性强,具有多问性、发散性的特点,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回答。如教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到最后佛莱思节夫人道出她的项链是假的,文章到这里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似乎不是结尾,还有故事发生。同学们能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续写后面的故事吗?你续写后与课文的结尾比较一下哪种更好?为什么?经过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设想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经过热烈的讨论、发言、比较,学生明白了课文的情节到最后,作者来这样一个意外的结尾,不但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而且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思,作者这样的构思可谓匠心独运。

又如鲁迅《药》一课,关于“乌鸦”的象征意义,一般已有固定看法,似乎是不容置疑,当笔者把答案告诉学生并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时,很多学生大胆地提出了挺有见地的看法。这种灵活性强、具有多向性、发散性特点的问题,不但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获得知识,而且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所学知识被从不同角度思考运用,解决同一问题,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思考,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性学习精神。同时,这样提问还体现了和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抓住聚合点提问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由部分到整体,根据重点词、句、段先设计若干个小问题,再提出总结性大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出概括。围绕聚合点提问,可以抓住一点,提挈全文,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如《拿来主义》一课中,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看待外国文化时,以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为例,指出三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二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三是“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在讲授时提出:“孱头”、“昏蛋”、“废物”之间的不同点是什么?“拿来主义”和“孱头”、“昏蛋”、“废物”之间的区别又在何处?这样的提问,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完整的认识,又能培养其探索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抓住模糊点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到模棱两可的地方,经过教师的点拨后得到理解。例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学生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感到较难理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无可估量的、最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这一伟大的思想家形象。

总之,课堂提问艺术,从课文内容而言,应围绕学习重点,课文中至关重要的若干点去提问。因此,在上课之前要了解学生有哪些疑难,在教学过程中要看学生的即时反馈,提问要相机而行,教师也要对课堂提问方法作整体的考虑。也就是说,用什么办法把提问内容和提问对象有效地联系起来,使问而有答,答而又准,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课堂上衍生出的问题,它可能不是预先设计好的,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大胆质疑。总之,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一石激起千层浪”应是我们追求的佳境。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四十中

邮政编码:54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