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式教育中小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鼓励式教育中小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

周宝李艳红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鼓励式教育的大力提倡,有益于小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却也伴随着其受挫能力下降这一棘手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在鼓励式教育中引导小学生阅读名人事迹、举行竞技比赛、建立心理防御机制、巧用有益暗示、正确归因、悦纳自我等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帮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鼓励教育小学生受挫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之前的棍棒教育已慢慢摒弃,转而大力提倡鼓励教育。但也正是因为人们对于“鼓励”二字的理解偏差,只是一味进行言语夸奖、物质奖励的行为反而导致了现在的小学生心理受挫能力低、自我调节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更有严重者表现出自我放弃的倾向,甚至走上极端道路的情况。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正确利用鼓励式教育培养小学生受挫能力,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紧迫问题。

一、正确理解鼓励式教育

鼓励式教育法也称赏识教育法,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观其含义便会发现,它是通过多个带有积极色彩的词汇进行描述的,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就会无意识地将批评、惩罚等消极词汇自动屏蔽,进而将其与鼓励式教育对立起来,造成鼓励式教育的狭隘。这是一种理解上的局限,需要我们正视。其实鼓励式教育与严格要求实质上并不矛盾,关键是要做到“严慈相济、宽严有度”。正如俞敏洪表示:“鼓励教育非常重要,但鼓励教育不能陷入误区,鼓励教育不是不惩罚、不批评孩子,而是带有建设性的批判,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害怕。”

二、恰当认识挫折教育

提及挫折教育,耳熟能详的便是孟子提出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处将挫折教育等同于“磨难教育”,认为挫折教育就是通过有意设置障碍让小学生在艰辛的环境中进行身体的磨练以增强其挫折承受力。亦有学者将挫折教育与幸福教育挂钩,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使人得到幸福的教育。这些观点既有现实存在的广泛性,又有对挫折教育理解的片面性。挫折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逆商AQ”。这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们面对逆境时做出的反应方式及表现的情绪状态,即面对挫折、摆脱困难和超越困境的能力。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挫折教育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在《挫折教育》一书中是这样被描述的:挫折教育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所以说挫折教育并不只是苦难教育,它更多的是触及到小学生的心灵深处,改变小学生因个人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和悲观的心理状态,增加其对事物的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在鼓励式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受挫能力的策略

俞洪敏指出:“鼓励教育最重要的使用是在孩子受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那么,我们何不把鼓励式教育和挫折教育进行巧妙结合,让其相得益彰,从而大放光彩呢?

1.阅读名人事迹,引导小学生正视挫折

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收集整理并品读名人事迹,利用课堂分享感想,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即挫折失败任何人都不可避免,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不能避之如蛇蝎,一遇到就一蹶不振。正确的做法是以平常心或乐观的心态对待,时刻坚信任何成功的人遭遇到巨大的挫折失败时都不会停止他们前进的步伐,反而会进一步激发他们拼搏的信念和力量。例如,教师经常会看到有些小学生因为偶尔的考试失利,班级排名不再靠前,此后的成绩便一落千丈。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他阅读越王勾践的故事——一位受万人景仰的王却沦为侍奉他人的车夫,遭此大辱也没有自暴自弃。在学校小学生还会因为受到委屈,故意通过越来越糟糕的行为来发泄心中不满。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分享司马迁的经历,因为仗义执言却被人误解,经受宫刑之灾却写出了《史记》。还有小学生因为一次次不成功的经历而陷入自卑,其实可以列举不轻言放弃的爱迪生的故事启迪他们。

2.举行竞技比赛,树立正确的输赢观

如今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多种课程类型应运而生。教师除了通过结合自己所教学科挖掘教材中可作为挫折教育的素材外,还可以将挫折教育的实施蕴藏在活动课程中,通过一系列有趣而有意义的专题活动,例如读书竞赛、手工品制作、八百米接力赛等,鼓励小学生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帮助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其树立正确的输赢观——有比赛就会有输有赢,坚持完成任务的小学生都是大赢家。教师要教育小学生抛弃唯我独尊的错误观念,懂得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鼓励小学生发现并学习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切忌死板的评比名次,更重要的是恰当而富有智慧的点评,让小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只是在以后的比赛学习中需要比现在付出得更多。

3.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具体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困难或冲突情境时,为了减轻心理矛盾、消除焦虑,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反应。心理防御机制种类繁多,对于还没有较强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小学生来说,一旦采用某些消极的防御方式会令他们走向自暴自弃、自我厌恶的境地。因此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教导小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遭遇挫折时的不同情境,采用积极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以下几种方式具有借鉴作用:升华——引导小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鼓励小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就是很好的途径。认同——教师可利用小学生心中崇拜的偶像,激励小学生战胜生活学习中的重重阻挠,向榜样看齐,以消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由挫败所带来的焦虑。补偿——教师正确引导小学生通过其他事情将挫折所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到的行为给予补偿,取长补短,发扬优点,激励小学生在挫折失败面前再接再厉、自我突破。抵消——教师可引导小学生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事物来缓解矛盾,例如拳击、唱歌、倾诉等适当的发泄方式。幽默——教师教会小学生适时地进行适当的“自嘲”,不仅可以化解尴尬和矛盾,还有助于获得他人的好感和赢得社会支持。

4.巧用有益暗示,激发潜力

小学生心思简单却又敏感,而且教师在小学生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巧妙地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小学生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培养战胜挫折的勇气。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引导小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在竞技活动中引导小学生转变自卑的心理,变“我不如别人厉害,我肯定不行”的想法为“别人不行,说不定我行”“别人如果行,我也一定行”的信念。小学生从教师的暗示中会相信自己具有无限的潜能,坚信“有志者事竟成”,而这也正是心理暗示的无限魅力。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暗示要含蓄且具有艺术性,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5.正确归因,增强自我效能感

作为教师,我们时常看到有些小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而将原因归为自己智商不如别人从而放弃努力的情况。其实教师遇到这种状况时应善于利用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将失败原因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总结,激发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进行某一行为能否成功的主观判断。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小学生的求学之路漫长艰辛,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他们一旦陷入困境、遭遇挫折时,所表现出的迷茫、无助、逃避往往与其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有直接关系,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的迫切任务。在鼓励式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的任何认可、鼓励和夸奖,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6.教会学生悦纳自我

教师要教育小学生学会自我悦纳,即个体能正确评价自我,欣赏自己优点的同时更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而不妄自菲薄、失去信心。小学生喜欢向别人展现自己的优点,而羞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一旦被别人揭露自己的不足,其心理就会发生动荡。其实这就是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悦纳观念。一个人只有坦然接受自己的全部,才能在听到别人的评头论足时泰然处之,面对生活的困难和阻挠时迎难而上。教师要帮助小学生认识到人无完人,不要盲目羡慕别人可以轻而易举做到自己却不能做到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付出努力的方面。

鼓励式教育并不罕见,但在其中进行专门的挫折教育,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项难题。它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它需要教师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观察运用能力、教书育人能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为挫折教育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挫折教育亦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小学生只有内心强大,生活的路才会走得更宽更广,生命的光才会璀璨耀眼。

参考文献

[1]黄杰波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鼓励式教育[A].《科技资讯》,2010,2,189。

[2]向守俊关于挫折教育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5。

[3]李永梅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2009,8。

[4]周萍浅谈挫折教育的现实意义[J].《科教新时代》,2014,5,22。

[5]曲艳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J].《中华家教》,2018,2,47。

[6]李宽违纪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心理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5。

[7]奚延华心理暗示——一种奇妙的教育方法[J].《教书育人》,2001,6,32。

[8]王琨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J].《班主任之友》,200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