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 教师心理健康 消除职业倦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1
/ 2

保持 教师心理健康 消除职业倦怠

种艳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二中学 830002

摘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社会各界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改善;教师;心理健康;消除;职业倦怠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形式严峻,教师的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导致教师职业倦怠,制约教师潜能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社会各界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的生命有活力,潜能得到开发,价值能够实现,是一个人的知、情、意、个性的完整与协调。近年来,在教师收入、社会地位普遍提高的同时,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全国出现过多起中小学教师过劳死的案例。中小学教师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的劳累,容易导致身心疾病和过劳死。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令人担忧,为此,国内许多心理学研究人员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为对象开展了很多调查和研究。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抽样的中学教师中有44%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4.48%有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0.37%有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中学女性教师和新进青年教师容易在工作中产生不适应心理,是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两大高发群体。

个体在工作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调适,长期处于心理不健康或者亚健康状态,就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所引起的挫折感加剧,而最终导致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而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挫折灰心,心理压力大;适应性差——对事情、环境(如:日趋激烈的改革和竞争)、对人不适应;情绪失调——心情不愉快,情绪不稳定,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焦虑——心理烦躁,对许多事情感到心烦,无缘无故紧张;抑郁——情绪低落,感觉疲劳,对事情不感兴趣,感到忧虑等;偏执——不信任人,固执起见,总认为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和自己作对,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等;躯体化——心理紧张,特别是情绪紧张产生的躯体不适或症状,如头痛、睡不好觉、胃不舒服、心跳加快等。这些教师职业的倦怠特质往往表现出极端的倾向,并广泛波及到教师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负面影响大。

二、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增进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事关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加强对教师的理解与支持

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最大。教师是一种脑、体都超负荷的职业,教师群体很容易感到疲惫、精力不济、身心枯竭。为教师营造一个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让教师的心境经常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对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是非常有意义的。

全社会都应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兑现“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的承诺,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切实帮助教师们解决工作与生活重的各种困难,切实缓解教师的各种压力,减轻老师的负担。另外,学生家长也应该调整心态,对中学教师进行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理解教师的辛苦劳动。家长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与教师努力合作,形成一股很强的凝聚力,共同做好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这样,教师的压力也就会相对的减小和缓解。

(二)学校构建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首先,学校要更新管理观念,把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学教师的评价应更加注重个人的纵向发展,更注重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综合提高,而不应该仅仅关注在学生的成绩上,而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其次,学校应建立教师心理咨询、援助机制,和教师心理疏导体系,对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普查,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对于已产生一定心理问题的教师及时予以专业帮助,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对于一般教师,则是指导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对于在测试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学校应尽量关心这部分教师,并在工作上给予照顾。再次,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最后,学校应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节自己情绪。

要真正实现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就需要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各种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等为载体,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全体教师在共同的办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统帅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也为自身的幸福人生而努力。

(三)教师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

1、自我调节

教师平时就要重视自身的心理保健,及时发现自己的异常波动,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手段和方法,学会积极面对问题、合理自我调节:第一,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第二,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第三,调控情绪,表达情感,有效沟通;第四,追求完美,接纳不足,学会弯曲;第五,学会欣赏,学会休闲,学会调适。

2、自我发展

重视综合素质的提升,以“爱生”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成才”为中心的文化科学素质;以“健康”为标志的身体素质;以“真诚”为本的心理素质;以“创新”为目标的业务素质。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变教书匠为学习型的教师;变职业型为事业型的教师;变教学型为素质型的教师;变材料提供者为主持研究型的教师;变“嫌烦嫌难”为“一见钟情”。构建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以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不断拓宽师生间心理交流渠道,扩大与学生交流的范围,增加交往、交流的频率,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真正平等的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提升素质、转变角色、与学生平等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我成长,保持心理健康。

总之,只有教师自己首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消除职业倦怠,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也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黄志超.机制创新克服职业倦怠[J].读天下,2019,(4).

  [2]郭丽娜.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8(24).

  [3]袁越.论提高师德修养 克服教师职业倦怠[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