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 ” 的课堂 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根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3
/ 2

“开放 ” 的课堂 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根本

刘莹

云南省宣威市西宁一小 655400

摘要: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真正“经历”、“体验”、“探索”,从而更好的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学生 经历 体验 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形成“开放、活跃、有生命力”的课堂。“开放”就是要信任学生,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争论、敢于质疑、敢于标新,富有生命力;“开放”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开放”就是让学生真正沉浸到探究学习中去,提高“学习力”。

吃透教材,放的要“真心真意”。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教材和学生的能力,才能做到“真心”开放,让学生受益。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中,在备课时,我打算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分辨两种运动方式。让学生先看课件,要求一边观察一边用手势跟着做运动,然后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根据以上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给这些运动分类。由于钟摆的运动不太好判断,担心学生判断成平移后不太好处理,所以在试讲时就去掉了这个例子。结果上起来特别顺利,全体学生分类方法一致。课后进行了反思并质疑:其一,回避钟摆这个例子,学生感知的“旋转”这个概念就不丰富,不利于学生新概念的构建;其二,降低了知识难度,学生思维没有受到挑战,人人都会分类,还有什么讨论、思考的价值?这样的“放手”岂不是“形同虚设,走过场”?

后来,在正式上课时,加进了钟摆的例子,为了让学生理解,特别制作了一个钟摆运动的慢镜头课件。下面是上课的片段:

师:你们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分类吗?四人一组议一议看怎么分?

生1:我们是这样分的,火车的运动、国旗的运动、电梯的运动、钟摆的运动分为一类,是平移;螺旋桨的运动,电风扇叶片的运动分为另一类,是旋转。

见多数学生点头。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钟摆的运动是旋转,你看,它是这样运动的(见小手向左右一摆一摆的)。而平移是这样平平的运动。

只见两边学生争论了起来。是平移、是旋转......

同学们一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论中,一部分学生改变了意见,还有一部分同学仍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此时我播放钟摆慢镜头运动的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再下结论:

师:同学们看,现在我们来放大钟摆的运动,如果摆幅再大一些,再大一些.......这样继续摆下去,就摆成了一个(圈),现在你们说钟摆的运动方式是......

生:(异口同声)旋转。

这时只见学生们一个个特别兴奋,判断正确的孩子高呼“耶”,判断错误的孩子流露出了心服口服的满足感。

以上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学生得到了两种不同的体验,前者的内容是封闭的、没有争议的,“开放”只是徒有虚名,是假开放;而后者有了思考的内涵,“开放”也体现了生命的活力,是“真心真意”的开放。

二、关注发展,放得要“实实在在”。

放的“实实在在”是把开放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把开放的做法体现在每堂数学课中。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实践中体会开放的愉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1.让学生经历“亲身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课堂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从事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的场所。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伙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问”是学生深入思考的结晶。

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保护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予足够的时间鼓励他们质疑,并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问题,以此激励他们不断发现新问题。

在教学画圆时,我先不讲画圆的步骤和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一个圆,再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用圆规画圆时,把圆规有钢针的一脚固定,旋转作业本,一样可以画出一个圆,这样行吗?”课堂上一片哗然,很明显这是不太好的画圆方法。此时,我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首先肯定了他的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们有什么意见吗?马上就有同学起来质疑:“如果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也把黑板旋转一圈吗?”他也觉得:“不方便”。再比如,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如果同学们要在操场上做游戏,要画一个标准的大圆,怎么办呢?”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问题提的好,然后发动同学们帮他想办法,结果想出了许多很好的办法。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质疑为突破口,放飞学生的思维,捕捉智慧的火花和灵感,及时给予肯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语言和动手能力,以此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解决疑问,发展思维能力。

3.引导争论,激励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争论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养成求是、求真、认真钻研的学风,这些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课堂的成功“开放”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课堂上如果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剥夺学生“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权利就将被时代淘汰、被学生淘汰。现代学生的头脑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希望自己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希望能一展自己的才华,享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9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3.周成平.外国优秀教师是如何教学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

作者简介:

刘莹 女 高级教师 工作单位:云南省宣威市西宁一小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