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相融 情投意合——浅谈古诗词吟唱课程中的配曲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6
/ 2

词曲相融 情投意合——浅谈古诗词吟唱课程中的配曲问题

刘小鹏 黄砚滋

无锡市第一中学 江苏无锡 214031

摘要:作者在2019年进行了古诗词吟唱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期间发现传统吟唱素材数量较少、且缺乏新意,学生难以提起兴趣。经过实践,作者采用配古琴曲、艺术歌曲和创作新曲的方式,将古典诗词融入符合其意境、格律的曲调,进行再度创作和演绎,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充实课程内容,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吟唱 综合课程 配曲

古诗词吟唱在古代是一种较常见的表现形式,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变迁,吟唱曲调多数失传,只有很少一部分流传下来,而现今使用的曲调多由后人编创,但这门中华特有的古典艺术不应走向落寞。

学校教育各学段语文和音乐的课程标准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要求都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吟唱综合课程的推广正是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学生在体验古诗词吟唱的过程中,不仅能理解诗词所带来的语言意境,更以音乐的形式加以表现。但如何为古诗词配上合适的曲调,则是课程开发所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中,作者将其在课程实施中主要采用的几种配曲方式进行归纳:

1、配古琴曲

古有琴歌,及抚琴而歌,早在《汉书》中就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古人唱琴歌多采用自弹自唱的形式,且大多乐歌同音,一字一音。我在教学中常用古琴曲为诗词配曲,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用现有的琴歌,二是借用古代琴曲。

现存的琴歌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中国已故民族音乐家王迪编著的《琴歌》,薄克礼、张子盛编译的《中国古代琴歌精华校译》等少数几本著作中,且重复较多。我常选取《黄莺吟》、《竹枝词》、《胡笳十八拍》、《满江红》(清代琴家王善作)等让学生体验古人抚琴而歌的方式和意境。因为学生不会演奏古琴,所以常由我进行弹奏,也可以放录音,学生伴随音律高低进行吟唱体验。

还可摘取现存古琴曲中合适的段落来配曲,如现存最早的一支琴曲《幽兰》,我曾用来为王维的《相思》、《鸟鸣涧》这两首诗配曲,前三小节作为引子,第四小节的三个音配上诗题,之后尽量采用一字对一音的方式进行吟唱,此曲曲调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与诗词词曲相融,情投意合。由于古诗词与流传的古琴曲皆为古人所作,更有琴歌的表现形式,两者结合更接近古人吟唱本貌。

2、配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格调高雅,结构严谨,旋律优美,既有细腻深沉的情感,又有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民族特质,兼具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有持久的音乐魅力。艺术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极具意境和韵味。

如黄自的《花非花》(白居易词),旋律朴素,结构短小、规整,意境超脱,句尾的节奏略自由,增强了词意的幻觉和意象感。像这样的乐曲非常适合填上古诗词,如用《江雪》(柳宗元)、《静夜思》(李白)两首诗,配上此曲,十分工整,优美的旋律把歌词的意境塑造的充分、完美。有些民族歌剧选段也具有明显的艺术歌曲的特征,如歌剧《伤逝》的选曲《一抹夕阳》(施光南曲)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第二段和第三段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展,节奏的多变,色彩变化音的使用都使音乐充满强烈的戏剧性,这正与乐府《长歌行》这样的诗词有相同意境,用曲调吟唱诗词更能抒发出主人公内心波澜壮阔的情感。

3、学生创作新曲

学生创作曲调填入古诗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我校(无锡市第一中学)有学生作曲的传统,早在九十年代就在音乐课程中加入了作曲课,曾先后出版过两本作曲校本教材和若干套学生创作歌曲集。所以将作曲课程与古诗词吟唱课程结合,不仅丰富了音乐创作课程的内涵,更直接提升了学生音乐创作和古诗词鉴赏水平。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能激发出学生无尽的创作灵感。

创作歌曲还能解决一些填词中常见问题,比如歌词的格律与音乐不相符,乐句旋律走向不符合诗词中字的平仄规律等,这些在曲调创作时首先就应该考虑。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先反复吟诵诗词,品味意境,并确定格律,并考虑每个字的音调,做好标记,创作时旋律跟着诗词的抑扬顿挫进行创编,最终的作品才会符合古典诗词的韵律,增强其美感。

在学校举办的学生创作歌曲演唱会中,古诗词吟唱课程班的学生分别演唱了《塞下曲》、《水调歌头》、《虞美人》、《静夜思》、《红豆》等五首歌曲,展现了传统古诗词文化的新风貌。

为古诗词配曲除了以上五种方式外,还有配流行歌曲、说唱曲、古典器乐曲等多种手段,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遵循诗词歌曲的创作原则,不能破坏传统文学美感。对于吟唱,除了要有诗词的抑扬顿挫,同时要有音乐的韵味。

中国的古诗词都是具有音乐性的,在吟诵时可体会到这种韵律与意境之美。配合吟唱的曲调在格律上必须与诗词一致,演唱时的速度须要缓慢、自由,令字音变化与旋律的起伏相默契,所以音乐最好能营造出字字有吟揉的效果,让人感到音乐的幽深意远、荡气回肠。

此外,汉字是单音节的,利用字音的微妙多变,增强诗歌抑扬顿挫的效果,可达到听觉上的享受,这都依托于汉语特有的规律——平仄。王力教授曾说过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以同韵字重复构成的回环美。平仄中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在现代汉语中,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没有古代的入声,但在音乐中可以恢复。配平声字时,音调最好略低一些,长一些,配仄声字时稍高一些,短一些。总之,给诗词配曲,要要将词中的字数、句式、平仄、押韵都考虑其中,最终将诗中的意象、情趣之美充分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迪,琴歌[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2、薄克礼,张子盛,《中国古代琴歌精华校译》[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5

本论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师发展研究专项”课题“课程跨界:指向初中生音乐表现原动力的课程开发研究”(C-c/2016/02/11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