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乡土资源 实施校本课程 ——谈《灵源小导游》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31
/ 2

立足乡土资源 实施校本课程 ——谈《灵源小导游》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广

颜顾本

晋江市灵水中学

摘要: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区域优势,,以晋江市灵源山风景区为依托,着眼于学生素养全面发展,通过导游校本课程进行了多层面的开发与实践,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关键词:校本课程 乡土资源 开发 推广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校地处灵源,千年古刹灵源寺,驰名中外草庵,尽在灵源山中。灵水村又集宗教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于一身,承载了晋江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涵,都是一笔取之不尽的乡土文化资源。

如能充分挖掘灵源的乡土文化资源,并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整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不仅能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而且能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现实、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能让学生重温前人的生活方式,重新发现先贤的智慧、典范和价值,继承传统的语言文化,感受乡土的亲和感,能使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而丰富阅历、拓宽视野、增强积淀、提升品位,增强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意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以灵源乡土资源为研究对象,用学科综合的视角,开发出了适合初中学生阅读使用的,能反映区域特色的乡土教材——《灵源小导游》,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了推广,构建起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体系。现谈谈我们在开发和推广过程中的感想与收获。

一、课程开发的内容及体系

《灵源小导游》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到地方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物、地理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内容。面对繁杂的内容和众多的资料,我们以乡土语文的视野来构建教材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把教材分为“阅读”和“乡土实践活动”两个系列。

阅读系列精选了30多篇散文和汇编了部分资料,分设为“古村历史寻踪游”“山水景观揽胜游”“生物景观生态游”“民俗风情体验游”“共享灵水特产”“传承传统工艺”“考察影视基地”“探索旅游之路”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编选3篇,合计32篇。散文及汇编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地方的书、报、杂志、网络等。

另外,为了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我们在每篇文章后面都设置了“想一想,做一做”这个栏目,精心设计了二三道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题目;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乡土文化知识,我们还在大部分文章后面设置了“相关链接”这个栏目,链接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乡土文化知识。

活动系列主要设计了与单元阅读内容相应的乡土实践活动,分为“感受家乡魅力”“我当小导游”“探访家乡文物古迹”“探寻家乡名人足迹”“灵源民俗文化采风”五次。这部分内容的设置,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乡土文化的探究中,并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探究,深入了解乡土文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灵源小导游》这本乡土教材的成功开发,既推动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使得乡土资源教育化,又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爱国爱乡情怀。同时,它也是灵源街道中小学的第一本乡土教材,填补了灵源无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乡土校本教材的空白,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二、课程推广的尝试

课程的价值体现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的成败。因此,我们不断思考,我们的《灵源小导游》校本课程如何实施与推广,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灵源小导游》,并主动宣传乡土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实践尝试,探索出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推广模式——多层面实施,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实施: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教育”阵地化。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乡土文化教育氛围,开辟教育四大阵地:灵韵文化长廊、黑板报、宣传画、图书角。尤其是结合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每班的图书角放置《灵源小导游》十本,供学生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并通过组织校级读后感征文比赛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了解家乡自然历史人文文化。我们还与灵水古村落办公室协商,将其建立为学校校外小导游志愿者活动基地、古村落德育教育基地,妙用地方传统教育资源。学校定期分批组织我校学生到基地参加各种服务劳动,如为外来游客解说地方自然人文景观、参与灵源旅游节趣味活动、为本社区表演南音节目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乐趣。

其次,学科联合、双语教学、区域联盟。依托校本课程这个载体,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要素,以情景化、活动化的手法,使单一的学科技能学习改编成注重体验和实践的活动课程,促使校本课程实施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在学科联合方面,我们依托教务处,以语文组、文综组、英语组为主力,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实现校本课程学科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文综教研组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学科知识,开展闽南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科活动中,英语组结合学科优势,开展英语小导游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地方传统文化资料收集、参观学习;语文组、政治组、历史组结合旅游节、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开展“乡愁.灵源”主题征文和手抄报活动,广泛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同时每学期定期与罗山新塘片区兄弟学校联盟,开展同题异构,专题教研共同提升校本课程教研能力。

再次,列为初一年选修课。在坚持学生自愿报名的原则上,在初一年学生中开设《灵源小导游》选修课,并利用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进行集体授课,指导学生学习《灵源小导游》一书中的文章,向学生介绍乡土文化知识,指导学生阅读。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把传承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晋江正在把握“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丝先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重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小导游”课程的开发与推广,将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弘扬晋江地方文化的传人,也将为未来晋江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秀的导游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版

[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崔允济.《校本课程开发_理论与实践》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