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学习动机理论 对 汉语 教学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1
/ 2

浅谈 学习动机理论 对 汉语 教学的启示

丁圣凌

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动机理论的作用举足轻重。研究发现,动机理论的运用同样适用于汉语教学工作。本文根据动机理论知识,对在沪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并结合自身学习第二语言的经验进行分析,以期为汉语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动机理论,教学工作,经验,建议

前言

笔者是一名语言学习爱好者,少年时期跟随家庭辗转过许多城市,有多次快速学会当地方言的经历。尽管被赞具有语言天赋,在学习英语时却没能将“天赋”运用好。因职业发展需要在而立之年开启了英语自学之路,几年过去已能够表达自如。基于较为顺利的二语习得经历,笔者在职业转型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是期待将自身学习外语的经验和心得“嫁接”到汉语教学工作之中,二是期待实现二语习得之“学与教”的兴趣转换。笔者发现,一些语言学习者即使已错过语言学习的黄金年龄,强大的学习动机仍然能够对学习效果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也是笔者选择“学习动机理论”作为本文主题的原因所在:对于汉语教学者来说,如何根据动机理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1. 学习动机理论简述

学习动机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二十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并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根据不同的角度对学习动机进行简单分类。

Gardner 和 Lambert是动机理论的研究先驱者,将外语学习动机归纳为融入型动机(Integrated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大类。融入型动机是指学习者渴望融入目标语言群体而产生的学习愿望,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体验目标语言所在地的文化。工具型动机是指为了实现近期目标而产生学习语言的愿望,如提高自身能力,职业发展,社交拓展等。

整体动机(Global Motivation)、情景动机(Situational Motivation)和任务动机(Task Motivation),这一分类方法来自Brown。整体动机指学习者的态度是同一种情况下的表现;情景动机是指学习者的态度随着情境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表现;任务动机指的是学习者面对具体的任务学习所表现的不同态度。

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的分类方法出自于Arnold的认知心理学角度。内在动机是指学习者被学习内容所吸引,对待学习非常积极主动地投入;外在动机是指学习者谋求学习活动带来的利益,比如为了提升能力或是获得他人奖赏。

同一角度的学习动机理论可以相互转化或渗透甚至是叠加,比如一位学员因为兴趣而参与学习,后又发现学习效果对其职业发展有帮助,因而可能呈现比预期中更好的学习效果。某位持有工具型动机的学员被激发语言学习的兴趣之后转变为融入型动机,或者原本持有融入型动机的学员发现了语言给实际生活带来的帮助而转变为工具型动机……这种切换可以来回进行,也可能随机存在于某一个时段。通过采访一位韩国学员,得知她学习汉语的最初原因是看到姐姐掌握汉语找到了高薪工作,榜样的力量让她制定了汉语学习计划。正当她因学习枯燥有难度出现瓶颈时,又在结交中国朋友的过程中发现了使用汉语的乐趣,现在她的汉语表达非常流利且几乎没有口音了。

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动机理论的现实意义,不同的动机对于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

  1. 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调查和分类

2019 年 12月,笔者利用在上海某大学留学生部实习汉语教学的机会,以年龄为18至22岁之间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汉语学习与动机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在三个混合国籍的班级中进行,每个班约20个人,共60多人。从调研对象容易接受的分类角度出发,问卷的设计主要以Gardner 和 Lambert 的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理论为主要内容。调研结果如下:

  1. 融入型动机占总体人数的55%。其中约60%的留学生表示自己对汉语很感兴趣,因为对汉语的喜欢又延伸到中国文化的热爱;30%的留学生表示渴望将中国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热衷于体验中国家庭的人情味和生活方式;也有10%选择不发表意见,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清楚是否真的热爱汉语。其中热爱中国文化的留学生中,70%以上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中医、书法、太极拳感兴趣。

  2. 工具型动机占总体人数的45%。其中约50%的同学希望通过学习汉语留在中国工作、生活,45%的同学希望通过汉语会话技能在自己的国家找到如意的工作。5%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理由有点特殊,比如有的同学因为传播信仰而学习汉语,有的同学觉得西方人说汉语很酷。

很多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之前都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有的同学表示当地学习汉语的课时费不低,从自己的国家不远万里来中国的成本更高,于是通常在初学之际选择自学的方式。通过访谈得知,约75%的同学选择手机APP学习汉语,15%的同学选择中国电影或流行歌曲进行学习,10%的同学主动结交当地的中国朋友学习。

  1. 由动机理论研究引发的教学思考

简单的调查让笔者对学习动机理论产生了进一步兴趣,也期待将所学知识和实际教学相结合。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若要帮助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

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认为,语言学习者生活在目的语国家往往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一点笔者在学习方言和英语时也有体会。笔者曾用六个月的时间从完全不懂到精通上海方言,只因每天必须要和不会讲普通话的本地房东交流;在国内英语培训机构学习多年无法达到流利表达,在国外旅居的一年时间就实现了英文思维方式并达到脱口而出的水平。笔者记得,能够屡次突破语言学习的瓶颈,内在动机的推动起到决定性作用,通俗来说是环境所迫。笔者了解到,多数汉语学习者在最初学习时是很难深入目的语环境的,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尽可能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比如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对汉语学习的看法,探究他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难点,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逐一提出解决方案。如果教师能够成功将汉语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激发,那么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

  1. 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

在过去,笔者这一代人习惯被动接受教师安排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今教育学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就是提倡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课程的设置需要以提高学习效果为目标,更加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因此,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再进行课程设置,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在面对学生学习能力强弱不一和兴趣不同的情况下,可采用分层教学和分组帮带的方式加以平衡。在笔者的课堂,学习者常常被分为5-8人一组,组内学员采用强弱搭配,每个组内都有一位汉语“高手”,带动其他学习者积极参与话题的讨论,让整个学习群体都得到进步。

  1. 为学习者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随着时代的进步,枯燥而严谨的课堂已不再是学习者青睐的氛围。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如果学习氛围长期紧张,容易产生压抑心理,从而减弱学习的内在动机。作为教师,应当尽可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课上多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习者积极发表观点,同时适当给予正面鼓励。课后,教师可以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讲授者,而是走进学习者中间,用他们的母语如英语交流一些生活相关的话题,了解对方的国家文化和家乡风俗,倾听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难处。如果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把握得当,对于友好的学习氛围形成是有极大帮助的,师生关系的融洽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笔者是这样做的,以每课时 45 分钟为例,可能会花5- 10 分钟让大家用汉语讲一个跟自己国家文化有关的小故事或是近期有趣见闻,带动学习者自主发言且激发学习者兴趣。

  1. 因材施教,鼓励学以致用

语言学习者应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进行学习。因为语言学习和其他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若主动地将所学运用到社交中能加速够巩固学习效果,这个不断输入再输出的循环过程,不仅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检验,还能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力。笔者以前学习英语时,极少进行枯燥的单词背诵,而是倾向于将所学整篇新文章记忆下来,找特定的对象进行课文复述或独自重演课文故事,这个掌握单词运用的过程有趣且高效。这份经验可以被复制到汉语教学之中:笔者在课程结束后,通常会安排学习者完成与课程相关的操练作业,例如在上完“购物”主题的课程之后,请学员课后到商店去体验购物过程,然后下节课分享学习收获。

结语

动机理论若运用得好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努力去推动。

在学习动机理论知识并和实践相融合的过程中,笔者也深刻体会到:若要和学习者产生共情就需“由己及人”,如想体会教学相长的乐趣就要“由人到己”。作为未来汉语教师队伍的一员,笔者将始终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结合专业知识勇于创新不断尝试,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赵绪文,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

  1. 《动机激发教学策略在成人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程洪金,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2. 《动机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张 慧,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

  3. 《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董莉芳 周剑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4.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态度研究综述》 梁慕华,汉宇文化,2019第10期

  5. 《浅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陈剑敏,教育艺术,2008第5期

个人简介:丁圣凌,1982年10月2日,女,汉,上海市松江区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