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导学”解决学生超长假期后身心健康问题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 2

“六步导学”解决学生超长假期后身心健康问题初探

勾兴桃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


摘要:每年寒暑假后的开学阶段,学生由于“超长假期”的闲散,回校后的身心问题普遍较突显。如何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让学生尽快适应和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不妨巧用“六步导学”方法。即用摸排梳理把问题“找”出来,用尊重关心把学生“爱”起来,用适当场景把情绪“泄”出来,用德育活动把思想“活”起来,用互助合作让心灵“靠”起来,重方法导学把知识“学”起来。学习有成效,解决思想、心理和掌握有效方法是关键。巧用“六步导学”,可以让学生第一时间进入学习状态,有效进入健康成长模式。

关键词: 六步导学 超长假期 身心健康问题


每年寒暑假后的开学阶段,学生由于“超长假期”的闲散,回校后的身心问题普遍较突显。比如散漫随意,规矩意识淡薄,我行我素;学习上节奏感被打乱,作业不认真完成,上课听课不够专注,学习压力大,情绪波动寻常以及部分学生思想较偏激等等。如何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让学生尽快适应和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妨巧用“六步导学”方法。

用摸排梳理把问题“找”出来。“超长假期”让学生累积的问题不少,其中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问题可以直接开方抓药,但隐性的问题还需要老师沉下心耐心查“找”。新学期开学后,老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树立问题意识。一方面紧紧抓住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分析并找出其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寻因开方治病。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走访,去了解学生的困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查找学习困难的同学。同时去摸排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尤其要把具有挫败感、无助感甚至自我放弃意识突出的同学作为重点对象观测,透过现象找到问题的所在,然后再依据存在的问题调整相应的教学活动。

用尊重关心把学生“爱”起来。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真爱,教育将如无根浮萍。新学期开学后,教师要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触及内心的关怀和帮助。首先在时间上要多投入,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去,寻找共情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其次在空间上多靠近,善于放下位置蹲下身子与学生聊天,可以聊生活,可以聊学习,还可以给他们“画饼”;第三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学生,知学生之喜乐,明学生之忧困,鼓励信心。保持亲和力,尽可能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巧妙指出存在的问题。善于做学生的秘书,帮助学生理顺情绪,让学生树立信心,重拾兴趣,逐步适应开学带来的新变化。

用适当场景把情绪“泄”出来。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有困难找老师、找家长、找同伴倾述,将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将讨厌的烦恼讲出来。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巧妙创设活动情景,让情绪化突显的特殊学生将积累的郁闷大声喊出来,将感受的苦闷哭出来,将叠加的压抑宣泄出来……教师要做好学生情感宣泄的受众,努力开导学生、鼓励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

用德育活动把思想“活”起来。古语云“善结者无绳索而不可解,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开”。开学上课后,教师要对班级管理制度灵活使用,不可高压强行把制度的刻板变成人性的冷漠。可以巧妙利用德育活动,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开展规矩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树立高雅志趣,提高思想境界,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把思想活起来,让其成为学生解决自身问题的内生力。

用互助合作让心灵“靠”起来。解决部分学生的问题,生帮生是个不错的方法,因为他们是同伴,不缺共同语言,也没有太大的沟壑。开学上课后,教师可以多多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开心起来、玩起来;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活动过程中学起来;积极开展音体美活动,让学生唱起来、笑起来、快乐起来。在活动中,创造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可让其生活充实,一方面可让其心生阳光、充满自信。通过各项活动,逐步过渡,让他们心灵不孤独,恢复原来健康活泼的样子。

重方法导学把知识“学”起来。超长假期让学生学习效率十分参差不齐。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基础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和心理等等。另一方面,也是不同家庭具体的环境所致,比如有些农村家庭,父母要外出干活,学习长期无人监督,学习设备不具备,还有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无法有效监管孩子等等。面对参差不齐的学习现状,开学上课后,教师要经心策划,重组教学内容,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层次教学,充分发挥生生互助、师生结对方式,带动学生共同学习知识。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组建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学习。

教无定法,但教有定规。要让学生学习有成效,解决思想、心理和掌握有效方法是关键。开学上课后,教师可以巧用“六步导学”,让学生第一时间梳理身心,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2020年开学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纲》2020.6.4 百度网

2.《帮助学生节后"收心"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何基华 2019.9 《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