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爱”的情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1
/ 1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爱”的情感

李乃红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城关小学 713400

摘要】《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的有关事项通知》中明确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是《品德与生活》,后续改为《道德与法治》,面对教材的变化,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法在身边 生活实例 爱心教育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从小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德育课程,将培养具有爱心,责任心和法制观念,具有良好品德,文明行为习惯的儿童作为课程目标。通过一年多的教学,我逐渐发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引导学生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主张学生通过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逐步提升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分享、互动、争论、合作中构建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爱”的情感。

爱是培养一个人人性美和道德感的基础。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父母、爱师长等道德情感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由儿童起步的。因此,从以前的《思想品德》教材中大量选编古今先进人物的感人故事到现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各种各样的生活实例的呈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除了给学生讲述他们爱国爱民、顽强不屈、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要求学生学习他们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高尚情操,同时我们更要以这些名人轶事,生活小事为例,努力做好对孩子爱的情感的培养。

在爱的艺术中,培养孩子爱的情感的艺术是教育艺术花园一株永不凋谢的玉海棠!因此,我们首当其冲的是为孩子塑造一颗善良的爱心。爱心,首先体现在对别人的爱,而对别人的爱首先体现在对父母的爱。古人曰:“不孝敬父母是禽兽,不孝敬父母,是禽兽不如”。古今中外,在我们的身边虐待父母者有之,打骂父母者有之,残杀父母者举不胜举。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了子女对父母的爱不是天生命定的,它是需要培养的。“要知父母恩,除非抱儿孙”讲的是有道理的。但是,从出生到娶妻生子起码要经历二十几年,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才盼望儿子在抚养自己的孩子时感受父母当年对自己的养育之恩,那实在是太迟了,太被动了。谁能估计到,在这二十几年里,“社会”这个大染缸已经把它染成了什么颜色?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把小猫绑在电线杆上,用弹弓射击小猫的眼睛,这种恶习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教育。那么,这个残忍的性格一旦形成,到了二十几岁,他不止不会知道感恩父母,还会对父母更加恶毒,凶暴,也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孩子的命运还要涉及到老爸老妈的命运。所以对小学生进行“爱”的情感的培养是千万消极不得,等待不得的!

爱心,不只是体现在对父母的爱,还要学会爱自己,爱同学,爱身边每一个善良的人。还有对物的珍惜,对书籍的热爱,对科学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有个熊孩子二十多岁了,把父亲积累了终生的书籍堆在阳台上,结果一场大雨,几百本书全部毁掉了,把父亲宝贵的资料当成废纸卖了。妈妈批评他时,他却不以为然地说:“那怪天要下雨,我有什么办法?”像这样连书籍都不爱惜的人,自然不会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了。试想,如果将来给他一份重要的工作,又怎能让人放心得下?他只知道享受别人给他的爱,而从来不想他应给别人以什么回报,这难免会酿成他的人生悲剧。只有做一个用“爱”面对生活的人,才能使自己在充满爱的世界里茁壮成长,将来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现在天天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其目的也就是希望每一个人的素质得到提高,人人都做实现中国梦的好公民。教育部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意在进一步加强法治知识教育,创新法治教育形式。整体提升中小学生法制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小形成法治思维,树立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及时利用《道德与法治》课这一利器,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使孩子从小具有仁爱之心、知识、智力、技能和对社会的责任心。从而成为一个乐于负责,能够负责的新时代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