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4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叶慧慧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第六小学 浙江省 台州市 3173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一门培养学生品质、提升学生素养的学科,对于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首先就对课程变化提出的教学挑战进行了分析,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教学提出了具体建议。本论文主要就是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给予广大教师教学上的帮助。

关键字:道德法治;小学;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在改革之前一直被称为思想品德课,偏向对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现行教材不仅表现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重视,对学生的法治观念也倾注了同样的重视,旨在培养新时代个人素质高和法治观念强的综合性人才。这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以及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小学的教育中。在小学学习中,学生身心发育程度有限,个人思想需要培养,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系列学习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观念。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提高教师素养,把握教学目标;进行游戏教学,摆脱枯燥课堂;设计小组讨论,发挥学生主体;重视社会实践,增强学生情感;课后德育延伸,实现科学育人几个方面,谈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养,把握教学目标

课程发生变化,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对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挑战。教师应该把教学思维由原先的思想品德课的模式中走出来,建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观念。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随着教材的专业性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应该有相对应的提高。良好的教学专业素养能够使教师对教材进行正确把握与解读,对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也更加明确,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完成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的转变,不太适应知识学习突然增加的学习方式,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又比之前品德与生活更加细化,要求更加具体。教材适应了这一特点,风格明显。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同时增强儿童心理学以及课本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促进自身教学专业性的长足进步。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灵活把握,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指导,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以学生当前阶段学习接纳能力为主要考虑,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教学。

例如,教师应该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认真学习吸收,研究其中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要求,保证课堂教学大方向的正确性。日常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找到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与值得肯定的地方,课下注意进行反思总结,使教学科学性得到保证。在教学之余,订阅道德与法治教学相关的专业期刊,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对其中适合本班教学的内容加以吸收改进,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其他学校或者教师的先进经验,改进自己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够充分的地方。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专业素质,达到预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

二、进行游戏教学,摆脱枯燥课堂

教师要避免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知识的灌输者,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最差的。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学到知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安全护我成长》这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小游戏——在课前准备中,笔者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些危险警示牌,在课上笔者让一部分学生在讲台上举着自己制作的危险警示牌,然后将一些写有警示牌含义的卡片分发给另一部分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手里的拿到的卡片,站到举着与之相应的危险警示牌的学生的身后。通过这个小游戏,学生对各种危险警示牌的含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在生活中看见这些警示牌,一定会躲得的远远的。通过这种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摆脱了纯理论教学的枯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小组讨论,发挥学生主体

在传统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通常进行一节课的语言讲解,而学生只言片语,这不仅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心理,还造成了品德课堂教学的低效性。因此,作为小学品德教师,我们要积极采用小组讨论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懂得集体生活中的规则,笔者将学生进行了随机分组,并对学生说道:在校园中,同学们都喜欢在一起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游戏都是具有规矩的,不按照规矩做,就会出现问题,规矩就是我们常说的规则,那么大家讨论一下,在校园生活中有哪些规则呢?这时,所有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生1:自己的东西自己保管好,别人的东西不要碰。

生2:自己的垃圾要自己收拾。

生3:我们要互相帮助,当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

这样,通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迅速参与到了教学内容中,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了品德教育的教学效率,使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得以保障。

四、重视社会实践,增强学生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知识都是实践的结果,也要在实践中验证收获的知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无论课堂教学再怎样生动有趣,教学情境有多逼真,都不能代替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在实践活动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使学生得到切实的教育效果,收获与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验证课堂学到的种种理论知识,情感体验更加强烈,因而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节假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为学生留一份特殊的作业购买年货,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节日过程中,参与到购买春节年货的过程中,改变学生春节假期在家中休闲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节日的旁观者,能够更加切实感受到春节时人们喜气洋洋的热烈氛围。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情。

五、课后德育延伸,实现科学育人

金字塔不是一天盖成的,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因此,学生只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将课堂上的知识变成在实际生活中的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在实践中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所以,笔者在教学中灵活地安排了一些课后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父母多爱我》这一课后,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知道了要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但仅仅知道是不够的,还要用行动去表明。笔者在课后要求学生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一味地麻烦父母;回到家后要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在生活中不能乱花零花钱等,并且要作为每天必行的功课来对待。如此一来,在生活中去践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生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了。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重视“以生为本”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教材的具体内容因时因地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内容,以此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冉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95.

[2]宋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构建以学为主的有效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2019(40):23-24.

[3]唐隽菁.浅探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9(28):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