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入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 中的融入策略研究

汤颖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摘要:我国是由不同少数民族构成的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风俗多样,使得其在音乐表现上也各有特色。在小学的音乐学习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偏向于常见、广泛的音乐题材,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也是流行音乐文化,这就使得学生无法领略到民族音乐的美妙,学生缺失民族音乐的学习机会,不仅不利于学生音乐知识体系的建构,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学生感受不到祖国的伟大、无私和包容,学生失去了一次爱国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重视民族音乐,积极探索民族音乐和音乐教学的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民族音乐;小学音乐;融入;策略

引言:民族大团结和大融合一直是我国社会共同的期望和任务,许多的政策都在扶持少数民族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离成功还有较远的距离。而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小在学生的心田里种下民族团结和融合的种子,对于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最能代表少数民族的特色,音乐中包含了少数民族大量的生活场景、民风民俗、审美观念等。音乐教师应该重视民族音乐融入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既提升了自己的音乐素养,也体验到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困境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加强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培养,而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体系中的基石,是中国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然而,受到传统理念和各种因素的干扰,民族音乐在融入小学音乐教育中遇到了重重困难,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坚持民族音乐的融入探索,对遇到的困难积极研究,采取合理的融入方法,从而提升民族音乐的教学效果[1]

在民族音乐融入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本身对民族音乐涉猎不多,不够了解,在融入的过程中教学浮于表面,不能带领学生深入地了解和探索民族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学生在学习完民族音乐后认识依旧比较浅薄。由于教师对民族音乐认识不够,在教学方法上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忽略了民族音乐的民族特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民族音乐的元素,民族音乐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一客观事实,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中,体验不到民族音乐的奇特和崇尚自然等音乐特点,民族音乐的教学效果始终无法提升。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其对流行音乐文化的认同,认为这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反而对民族音乐嗤之以鼻,认为是落后时代的产物,没有艺术特色。

面对这些问题,小学音乐教师自己应该重视民族音乐的研究,查找和教材有关的各民族音乐,还应对各个民族的特点、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进行学习,深入剖析民族音乐作品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之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民族音乐融入的方法,从而转变学生的观念,冲出民族音乐融入的困境,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1.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1. 更新音乐教育理念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推进,音乐教育的民族性教学暴露出许多问题。许多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的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无法达到新课标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音乐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新自己的理念,重视民族音乐的学习和融入方法的探索。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借助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民族音乐。教师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接触各个民族的音乐,让学生在民族音乐的欣赏中加深对各个民族文化的认识。教师在具体的民族音乐教学中,应该以传统的音乐方法为基础,积极创新,从而促进民族音乐的融合[2]

(二)借助多种教学手段,突出民族音乐特色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民族音乐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课本中也收录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如彝族的《彝家娃娃真幸福》、藏族的《多快乐呀多幸福》、新疆歌曲《娃哈哈》、蒙古族的《敖包相会》等。这些民族音乐极具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极具音乐教学价值。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中,应该抓住民族音乐生活性和文化性的特点,将民族音乐中的生活景象呈现出来,让学生融入到民族生活中,更好地体会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顽强、乐观的民族精神[3]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万马奔腾》时,可以提前对蒙古族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有所了解。之后查找内蒙古的相关视频,边播放边为学生讲解蒙古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之后为学生播放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学生被真实的景致所吸引。最后教师播放本节课的音乐作品。学生在这一系列的铺垫中,很容易就感受到从音乐中感受到蒙古族牧马的壮观场面,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入。

(三)创造音乐学习情景,促使学生理解民族音乐

小学生感性思维比较发达,想象和联想能力较弱。教师如果采取传统的乐谱分析、视唱练耳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不仅无法理解民族音乐,还会产生排斥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心理的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民族音乐。

例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节奏欢快,曲调简单,易于哼唱的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创造音乐学习的情景,如《娃哈哈》《茉莉花》《弹起我心爱的冬不拉》等曲目。这些民族音乐非常简单,教师带领学生哼唱几遍,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并且很容易被这些音乐作品所感染。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曲目,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原因,之后让学生上台演唱出自己喜欢的歌曲。学生在教师创造的音乐情景中侃侃而谈,心情非常喜悦,更加喜欢民族音乐。

(四)民族音乐对比学习

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各种地形复杂,人们生存的环境不同,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对外文化交流不便。散居的人们逐渐汇集,在一个地方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教师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要体现出这种文化的特色,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到我国各族人民在与大自然对抗过程中的艰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和《牧歌》让学生去试听,之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两首作品的感受。教师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分享了自己的体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记录下来。之后让学生分组,按照教师教授的作品欣赏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比学习。如让学生从音乐的题材、背景、民族、地域、内容等入手,进行对比赏析。教师刻意选择出了两种风格差异较为明显的民乐作品。学生无论是在聆听欣赏,还是在对比分析中,对学生的冲击都是非常大的,学生对两者的作品从风格、特点等方面感触颇深,对不同民族的音乐理解更加全面。

结束语:总而言之,学生在小学是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民族音乐的融入不仅关系着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还关系着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从根本上重视这一点,加强自身的建设,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将民族音乐的丰富特色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转变学生的观念,从而促使学生认同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段朦.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 2019(08):5.

[2]黄群福.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的传承[C]//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19.

[3]孙佳.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J].明日风尚, 2019(1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