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

林小芳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东石中心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数感”置于十大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表明了帮助学生建立起数感,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所谓数感,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内在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数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数学态度。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起学生的数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敏感度,帮助学生认知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起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从人的自我发展角度来看,数感能够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来认知和探索这个世界。本文将从三个立足:立足生活、立足操作、立足交流谈数感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数感 策略 小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数感”置于十大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表明了帮助学生建立起数感,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所谓数感,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内在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数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数学态度。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起学生的数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敏感度,帮助学生认知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起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从人的自我发展角度来看,数感能够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来认知和探索这个世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良好时机,下面谈谈我将从三个立足来谈谈我的的体会。

一、立足生活,培养数感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人类却是感性动物,在具象世界中生存发展。这也正是为什么数学发展为科学的基础学科,却让很大一部分人望而却步。所以从具象发展到抽象就需要一个合理的情境来引领。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恰到好处地将数学知识代入,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说不重要。

比如,在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以小朋友们去野餐为教学情境,即,三位小朋友一起去到公园野餐,所带的食物中,有草莓,香肠,饼干,酸奶等若干,其中有两位小朋友分别提出“每人分三块饼干”,“每人分四个草莓”等提议。情境给出后,同学们会自动代入自己为三个小朋友中的一个,那么既然要分食物,那自然是公平一点,每人一样多才好。这样自然而然地同学们会发现并提出问题,“10块饼干,每人分三块,如果分给三个人,还剩余一块。”同样也会有同学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剪刀石头布,赢的人吃”,“把剩余的一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份,每个人都能吃到”。就在这样的议论纷纷中,教师顺势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仅是在为这一块饼干而操心,而是在用数学的思维对问题进行思索。通过数字与生活实际地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培养数感。

二、立足操作,培养数感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同学动来动去,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兴趣,什么的都想玩一玩,更有同学要么趴在桌子上,要么突然站起来。这些课堂上的状况,都是因为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既然天性如此,不如大胆地放手,将他们的注意转移到课堂上的探究中来,让同学们自主探究,自己动手操作,从自主探究中获得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形成数感,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同学们在学习“毫米 ,分米,千米的认识”时,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测量身边的物体,并尝试用“毫米”“厘米”“分米”“米”等合适的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或宽度。通过对物体的感知,同学们会获知像“门”这样比较高的物体可以用“米”来表示;而桌面上较小的物体或可用“毫米”“厘米”“分米”中的一个来表示;而“千米”可以用来表示较远的路程等。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知,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行建立起对数的感知,形成数感。

三、立足交流,培养数感

 对运算结果的估计,即估算,是发展数感的重要方面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孩子的估算差异,提倡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同时设计对比情境,使孩子感受到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要鼓励孩子自主探索估算的方法,并表达自己的思路和理由,同时让孩子将估算结果与精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感受估算的价值,并发展数感。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这一内容时,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得出“一个数(0除外)乘一个比1小的数,积就比该数小,相反,乘以一个比1大的数,积就比该数大”这一规律后,我继续出示几道算式:①3.6×12=10.2.②5.2×1.04=11.408、③0.85×0.23=0.3955。让孩子判断这些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很多孩子习惯性地拿起笔开始计算。这时,我引导孩子思考,是否有不列竖式计算,一眼就判断出对错的方法呢?有些孩子开始放下了笔,认真观察算式中数字的特点来,终于,他们有了发现:3.6大于1,与12相乘的积必定大于12,不可能是10.2;还有5.2×1.04=11.408也肯定是错的,5.2的2倍才约等于10,这里乘1.04怎么会比2倍的结果还大呢;而0.85×0.23=0.3955一题中,8乘2得16,进位后最多只能是二十几,不可能得出39这个数据,所以也是错的。借助估算,孩子们既很快解决了问题,又充分体会到估算策略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孩子的数感得到了发展。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仅需要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感悟,还需要学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独立思考。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尽可能挖掘教材的价值和生活中的有用素材,为学生精心设计感悟、体验、操作、推理、想象和反思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感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学生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