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2
/ 2

行为 -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薛芳

左云县西街学校 山西 大同 037100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基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在进一步完善。如何更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一直在努力研究的问题。语文阅读质量提升,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量,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在写作和日常口语交际中。基于行为-认知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学习阅读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本文基于行为-认知教学出发,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有效的实践措施。

关键词:行为-认知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引言:阅读文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结构之一,具有综合性较强的学习特征,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难以突破束缚,导致效果不佳。采用行为-认知教学法,将素质化教学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起到良好的促学作用,符合当前教改背景下的教学实际需求。

一、行为-认知教学法的的基本内涵

当前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都在阅读这一环节上存在问题。例如阅读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听写能力,忽略了学生的读写与语言运用能力。阅读不但是为学生提供语言的项目,更是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阅读,多记录、多思考,可以使学生融入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因此,需要教师将其作为阅读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行为-认知教学法是基于特定语言环境,形成的新型教学方法,借鉴了心理学经验,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环境有效的融合,实现小学阅读教学与写作的互补。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本质是通过学生阅读,对阅读的内容吸收,经过大脑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判断,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当遇到优质的内容,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较好的结论,这对于学生认知世界有着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小学期间段,积累词汇、应用词汇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行为—认知教学方法提出的背景

小学生素质教育使得阅读教学更加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语文教师基于这种背景下,也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但是开展阅读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无法有效约束自己,导致阅读能力难以提升;另外,学生本身的年龄因素,导致课外阅读中的中心思想难以理解,缺少教师的有效引导,导致课外阅读资料内容与学生对世界的实际认知不符,导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难以实现[1]

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开展高效的阅读课堂,但是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导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无法将阅读教学与教学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导致最终的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语文教师选择的阅读资料对于学生本身的状况考虑不周,未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情况,难以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热情。再者,教师无法及时观察学生阅读时反馈出的信息,也就不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教学阅读过程,更像是为了应付学生,占据课余的阅读时间,却难以发挥出效果。这样长期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无法深入了解阅读的内涵,不会充分活跃自己的思维去感受文章,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低下。

因此,在这种教学的背景下,教学工作者提出行为-认知这一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该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针对重点知识进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基于教师的引导获得最终的结论,并且对阅读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字带来的情感,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认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将语言表达出来,在交际和写作中融会贯通。

三、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阅读中的实践

(一)根据阅读内容开展实际教学

小学生年龄因素存在认知不足的现象,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利用行为-认知教学法培养学生,结合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能力对文章进行阅读[2]。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的基础上,理解高质量的词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形成学生自己的语感。

例如,在学习《观潮》这篇阅读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认知词汇实现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积累词汇的同时,提升写作词汇应用能力。《观潮》这一篇课文中,作者按照涨潮前后对钱塘江进行描述,文章里使用的比喻的方法对潮水的壮观景象进行描述,衬托出了潮水的气势蓬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自己的感情,同时对文章进行思考,自己感受作者看到观潮景象的内心感受。

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针对文章中心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阅读环节中。从而基于问题活跃思维,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思考。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文章中出现观潮与天下奇观两个词,两个词中“观”的意思相同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逐渐认识到,前面的观为观看,后面的观则是景象。之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对于钱塘江的描写。进而体会,涨潮退潮时潮水的汹涌现象。这样学生在脑海中有了关于文字的印象,加深了语感,在日后的写作中可以应用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别描述自己见过的奇特景观,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根据学生特点开展阅读教学

1.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应认知的一件事是,教学对象为小学生,但是小学的思维能力与教师并不在一个阶级面上。因此教师在开展认知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同时采取方法吸引学生加入。

例如,在《鸟的天堂》教学课程中,考虑到学生喜欢新鲜事物,提升兴趣才能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在播放的时候,加以描述,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妙的想象环境,引导学生理解鸟的天堂是什么。同时采用现实比喻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小鸟,提问学生喜欢现在居住的地方吗?喜欢的话,就参考文中的修辞手法形容一下因为什么喜欢。并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学生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了教学互动,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还能基于文章有效积累词汇。

  1. 小学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师需要对学生充分了解,才能开展更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能力这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强引导。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轻读与深读,当文中的内容学生可能无法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轻读的方式,将内容先带过,将重点放在学生当前的学习目标上。对于一些需要深读的内容,则可以重点讲解,避免学生忽略了高级词汇。在《清澈的湖水》这一课中,对于湖水的形容词,有卷、映、攥等,尽管这些词汇的应用并不是具有较高的文学性,但是通过巧妙的应用,提升了文章质量,使文章对于湖水的描写变得更加生动。这对于学生的词汇积累有着极大的好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使用词汇,从认知的角度,将自身收获的知识内化在表达方式上,这样才能体现出阅读的意义[3]

3.另外学生的注意力经常不集中,教师应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思考。在《爬山虎的脚》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爬山虎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让学生对爬山虎的外形进行观察,并于文章的描写特点进行对比,可以给予学生更直观的视觉效果,促进学生掌握文中的描写词汇。

(三)丰富教学形式,实现阅读价值

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行为-认知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秋天的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分组,按照小组的方式自由发言。该篇文章是一篇描述秋天美景的文章,通过文章描写的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味,从而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象。文章将秋天的于形容成颜料,赋予银杏树、枫树等亮丽的色彩,还形容了丰收的景象,描绘出菊花、柿子等,给人暖洋洋的感受。教师可以先提出话题“你眼中的秋天”,让学生小组自行开展讨论,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力,将想要表述的景色通过语言展现出来。不但活跃了教学氛围,同时学生之间可以彼此学习和欣赏,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学生自己对秋天的景象进行描述后,教师将教学内容引出,带领学生进入文章描绘的景象中,看看文章是如何描述的秋景的,充分将阅读教学的价值体现出来。

结论:综上所述,行为-认知教学法作,为教育改革后的新型小学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学生阅读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展现出了效果。未来的语文教学中,还需教师加强研究,更有效的将其与教学内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凸显行为-认知教学法的应用优势,挖掘其教学方法背后的更多价值。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引导,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吕丽迎.“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读写算,2020(01):130.

[2]移雪琴.“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19(11):59.

[3]王华先.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