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足球文化立德育人的机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6
/ 9

大学校园足球文化立德育人的机制探讨

白洪煜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辽宁省 沈阳市 110000

[摘要]足球,有着“世界第一运动”的美誉,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各个国家不同年龄、种族的人们。足球的趣味性、娱乐性、团体性,使它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运动,甚至已达到传统体育运动所不能企及的高度,成为国家之间软实力的较量,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中。足球文化是在足球运动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神。职业联赛自1994年成立至今已有27年,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文化成就。足球运动中,处处体现了高超的运动技能、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交往能力,推广足球文化,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和发展。就我国教育来说,立德树人是各学校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足球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发挥体育教学立德树人作用的良好载体。教师们需要不断加大对足球教学的研究,挖掘足球运动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不仅提高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更要养成学生们体育锻炼的意识。本文结合实际工作,详细阐述足球文化及其在大学校园中的拥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发现足球文化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分析当前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的困境和制约因素,并探讨高校足球文化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有效机制,以期推动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营造文明足球氛围,促进体育强国。

关键词:大学 校园足球文化 立德育人 机制

高校足球教学对于大学生足球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团结合作精神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至关重要,无论是生理的健康,还是团结合作、敢于拼搏的精神、坚韧的意志品质,都是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对如何在高校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要求将立德树人内化到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成为高校教学的根本与核心。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中,也分别明确了体育教师与立德树人的关系,以及对立德树人这一教学根本任务的落实要求。在高校教学中,立德树人并不是专指思政课的理论育人,而是分布在每一个学科中,包括体育教学。足球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项目,对于培养大学生足球运动兴趣与技能、增强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立德育人价值。为了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立德育人的作用,本文在立德树人思想的指导下,对校园足球文化的立德育人价值进行分析,增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然后探索出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策略,有效提升足球教学水平,以实现校园足球文化的立德育人价值,更好地发挥足球教学的健身健心功能,从而对我国大学校园足球文化的立德育人机制进行了解,结合高校校园足球教学发展实际,来提升高校足球文化立德育人的有效性。

1足球文化概述

不管在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背景下,足球都可以成为大众喜爱的运动,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成为当地文化的特殊载体。所以,足球运动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并能反映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与创造精神。从历史生成的语境来看,正是中国文化中“野蛮性”和“现代性”文化基因的不平衡发展引起了足球事业的落后。中国足球文化要在现实的体验中唤醒人类原始野蛮的本性意识,更应在未来的发展中反映出现代化的特征和行动思维,当这两种精神特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时,才能造就狂野不失理性的大格局、大境界足球。中国足球的改革是一场文化运动,其进程集中反映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保守与激进思潮的博弈,是新权威主义路线理性选择的结果。从实然的角度来看,中国足球文化要引入西方理性思维,推崇尚武精神,为下一代的足球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1足球的文化属性

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传承精神,蹴鞠是中国文化的衍生品,现代足球是西方文化的延续品,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指向。野蛮性,是人的狼性精神体现,强调凶狠的攻击性和强悍勇武的竞争性,然而好勇斗狠与儒家风骨格格不入,亦与孔子的君子矜而不争、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的礼义主张区别较大,更谈不上文武兼修的人生追求;现代性是人的主体理性精神的反映,强调先进合理的制度性、启蒙的思想性,而足球的现代性追求基本上属于把举国体制和推进职业体育化视为解决足球问题的良方,从未深刻领会西方文明社会的契约精神,直接导致了足球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先是受到国家管理的制约,然后又经历了无序市场的疯狂”,并没有按照职业体育的发展规律来办事,其发展从未逃出过政治文化的范畴。所以,思考足球改革,关键是要建立与先进足球文化相适应的制度和相匹配的理念,在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对足球文化进行重构。“文化为累世积聚之结果,欲期社会改革事业之成功,对于文化之积聚,不能不先加以参考,继加以评估,最后加以选剔,合者留之,不合者将次匡救之。”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何取舍,又以什么样的文化思潮评估,用何种主义的文化来审视和改造中国足球现状,需要改革者从历史进程中了解现实发展的困境。

近代以降,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西方的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加速整合世界,中国先接受苏联教育体系,而后又敞开国门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无比复杂而又艰难的转型期。这段时期,自由主义与反传统主义的文化思潮一直存在,主张推倒重来的激进主义与新保守主义、权威主义的渐进改革观念此消彼长,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断裂和各种主义的制衡实际上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了土壤。这些论争在足球改革的体现中更为明显,1992年红山口会议可以说是一次推倒重来的激进改革,里面夹杂了自由主义的思潮,过于强调制度对足球发展的影响,而中国又缺乏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对职业化改革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中国足球的发展陷入了行政上的“专治独断”和经济上的“疯狂烧钱”,完全违背了中国传统的节制、敬畏精神。由此可见,缺乏基础抛弃传统的“试错式”足球改革可以休矣。

1.2足球文化的趣味生成

1.2.1 足球文化的复合性

足球文化的性质主要与参与该项运动的主要社会阶层有关,所以,足球文化有一定的阶级性。“在世界其他地方,足球在不同社会的差异很小:它是工人阶级的娱乐项目……美国则是个更少见的例子,它将足球的阶级结构颠倒了过来。在美国,除了拉美移民,职业阶级狂热地追求足球,工人阶级却没有机会接触到它。运动用品生产商的调查不止一次地显示参加这项运动的中产阶级和富裕家庭子女占了很大比例。全国有一半的足球参与者来自收入超过5万美元的家庭。也就是说,他们来自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家庭。”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足球队被称之为挣扎于民族主义的红蓝军团,它较全面的继承了加泰罗尼亚主义的斗争精神;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红星队的抗争事实证明了,足球运动本身独具抗争精神,完全可能引发民众推翻政权的决心,如星星之火一般诱发民众的革命意志。同时,足球的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宗教和历史的发展,像格拉斯哥流浪者与凯尔特人这对竞争对手,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起源于英国历史上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足球不仅仅是足球,还往往和宗教、战争、杀戮、种族、民族主义纠缠在一起,构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可以是情感的慰藉,也可以成为反抗的工具,甚至成为国家文化传统的载体。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文化的趋同性增强,西方文化的现代性精神正在消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意蕴,就体育而言,中国体育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有别于中国的文化传统,而更多的运用西方竞技的项目来演绎国人的生活。也可以说,具有现代精神的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活力,正在以超越整合社会的方式改造世界。

1.2.2 足球文化的生成语境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将外来文化纳入自我系统的强大同化顽强的生命力又让人看到了竞技体育在中国不一样的角色扮演,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体育的本体,就是人的运动行为,这种行为是主体性的,人的主体行为而产生运动现象,构成了体育文化的意义。正是如此,将人的传统性与西方体育的现代性相结合,才是解读中国当下体育文化的真实情况的关键。在这个语境下,中国足球文化趣味的产生不仅考虑西方文化的现代性,更多的还要考虑到中国自身的文化语境与思维模式。中国自古就有上层审美影响公众趣味的传统。以冰嬉为例,从宋代开始有记载到清代发展到鼎盛,冰嬉由一项民间的娱乐活动演变为宫廷的一项游艺活动,进而上升到国俗的高度,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在这项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皇帝的喜爱即上层领导的偏好以及习俗规格的上升是主要原因,而冰嬉具有的娱乐性和军事性是其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再如蹴鞠,且不论是否为世界足球的原型,从先秦时期到清朝,蹴鞠由一项具有军事性质的练习项目逐步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游艺活动,直至明朝因蹴鞠与淫乐相关联导致其被废止,也能看到上层审美对公众嬉戏爱好的影响。

从冰嬉、蹴鞠的发展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中国古代体育具有娱乐观赏的文化基因,运动文化习俗调剂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统治阶层用游艺活动化成天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这种基于娱乐性的活动尚不能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损风化。近代以来,中国踏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西方的体操传入中国,这种直接能够强国强种的运动项目被知识分子和掌权者奉为圭臬,大力提倡。从此,中国的民间体育逐步让位于西方体育,直至建国以后体育的发展,都能够寻找到“中体西用”“全盘西化或苏化”思潮的影子。的确,国破家亡的时代哪有娱乐性的存在,“商女不知亡国恨”也只是对小众层面的讥讽,救国、强国的主张才是整合社会、改良社会的对症之药。鉴于体育能“鼓民力”,有增强国民血气体力之效,体育可以培养后备兵员,为国防和生产建设服务,成为了化解民族危机的一剂良药。具体到足球来说,近代足球可能源于中国人对“东亚病夫”称号的抗争心理,亦或源于教会文化熏陶,中国足球队在近代的远东运动会上拿到了9次冠军,造就了世界五大球王之一的李惠堂,并以卖艺筹款的方式参加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和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留下了宝贵的足球精神文化遗产。

1.2.3 足球文化的生成条件

依据传统的启示,在中国的文化特性与足球发展的联动中,中国足球文化趣味的生成要具备以下3个条件:1)足球的发展要得到上层社会的推崇,领导要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在其1890年出版的《模仿律》一书中,提出了3个模仿律,其中“下降率”就认为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率”是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先外后内律”是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各社会阶层的观念与价值取向与上层社会的喜好是相关联的,一种文化的流行要符合上层人士的趣味,还要有草根的基础,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级别的组织,有大量的从事此项运动的专职人员,最终成为一项习俗。2)足球要有接纳其发展的文化土壤,足球的发展要有着力点。近代的民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教会文化的熏陶,以及足球蕴含着民族觉醒的力量,让足球在大学扎下了根,但民国政府的羸弱严重影响了中国足球的发展。3)足球要发展,必须要有观赏性和娱乐性,造就这两个特质的是“技艺性”,即“球艺”。茅鹏先生从训练学的角度提出了“球艺”的概念,认为“球艺”一体两面,包括技术和球场实战体能。“球艺”天赋的发现和训练有其特定的区间,将“球艺”的提升置于足球发展的最高位置,是足球训练的目标。实际上,“球艺”主要是指足球的技艺性、技巧性,是具有审美判断的斟酌,有其传统文化因素的考量。我们不仅谈“球艺”,而且要培养“才力球艺”,即有才华、智力和富于技巧性球艺的完美融合,这样就会衍生日常化和世俗化的足球竞赛与观赏文化,进而内化为具有本民族色彩的足球审美情趣。

历代中共的领导人都非常关心足球运动。足球能够受到上层的关注并演化成为一种审美情趣得以大力推广,是符合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传统的。同样,体育能够鼓舞爱国主义热情和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的精神,是与欧美列强竞争的重要形式,成为提升国家形象、展示国家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将足球上升到这个高度,也是符合新中国以来国家现代化的价值追求,这些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亦有所体现。可以说,《方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今后足球也是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其职业化的推进、市场化的主导、大众化的参与、教育化的培养,都暗含着中西方文化在冲突中不断融合的新文化表征。但是,中国足球从未在“球艺”的发展中拥有过高傲的姿态,而是在职业化的进程中沦为政治经济利益的囚奴,与民族文化和精神渐行渐远。反观排球,尽管发展的普及性较差,但是女排精神却超越了一切整合了社会,成为中国体育文化乃至时代精神的代名词。由此可见,什么样的文化环境以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出具有“才力球艺”的明星运动员,成为制约中国足球文化趣味生成的关键因素。

1.3足球文化的强大作用

如前文所述,足球并不仅仅是足球,还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实力相关联,关系到国家在全世界民族中的形象,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总的来说,就国家的发展来说,足球文化有着如下作用:①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职业联赛自1994年成立至今,经历了由甲A联赛到超级联赛的发展转变,足球文化在这26年的时间里有了蓬勃有力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文化成就。文化也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与经济、政治、军事并驾齐驱,更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性源泉。足球文化是我国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发展和实践摸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凝结了当代体育工作者的汗水及思想信仰,体现了对足球这项运动的深刻理解。②加快体育强国进程。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其中,将繁荣和发展我国体育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明确要求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将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作为今后的重点来抓,不断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团队精神。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在新时代,深刻理解足球文化的内涵要义,把握好足球文化的发展与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息息相关的关系定位,把振兴足球、弘扬足球文化作为我国体育的突破口,联动性地促进其他运动项目的发展。③铸造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足球是一项充满热血的团队运动,需要场上11个人团结一心,互相配合协作,这是战胜对手的前提。2001年10月,国足1∶0战胜阿曼,44年来首次进入世界杯决赛阶段,不仅所有中国球迷梦圆,整个社会当时也是一片欢庆,媒体对国足的报道篇幅增多,国人欢呼雀跃,大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这是因为足球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汗水与梦想,超越了足球运动本身的意义。在新时代,足球文化的功能更多体现在重塑民族精神品质、改变社会精神面貌层面。足球是有潜意识的教育价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是促进群众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极佳途径,同时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有良好作用,使人形成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意志品质,进而重塑民族精神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④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015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会议传达的精神是与体育强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息息相关。足球文化的繁荣正是体育强国梦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足球运动发展高度重视,因此,在新时代继续大力发展足球文化是实现我国体育强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助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体育强国梦,伟大中国梦的迈进的路途上,要深刻认识新时代足球文化的对民族的价值,深度挖掘足球文化对社会的功能。

2大学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最早由美国学者沃勒于1932年提出,主要包含两层含义:衍生的(年轻学生自己产生的新一代文化)和传承的(学校教育层面所要求传授的前人的文化)。我国则是从1985年之后才开始深入的研究校园文化的概念,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解释,现存的解释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如“氛围说”认为校园文化体现了大多数师生的价值观,以精神文化为主,是不同校园所表现出来的生气和整体氛围;“活动说”认为校园文化是通过开展各类课堂以外的校内活动,让学生们自觉受到德育上的感染,进而达成教育的目的;“综合说”认为校园文化涵盖了一所学校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学风、整体精神面貌、发展目标等等多个方面,是学校内部传播的思想意识的综合,更是被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学生所认同并遵循,与学校特色价值观相一致。这些说法都对,但都不完全,仅仅从某一方面来阐释校园文化的含义,却不能说明校园文化的全部内涵。从广义上来看,大学校园足球文化是指在校园内开展的和足球有关的所有活动,如足球教学、俱乐部、协会、比赛、啦啦队等,包含了校内外所有和足球文化信息传播相关的内容;而狭义的讲则是定期地进行高校间的足球赛事,“李宁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便是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赛事。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足球活动是基础,足球赛事是延伸,均是校园足球文化的核心。因为普及和提高之间相互作用,使得校园足球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价值得到提升,解放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娱乐生活。使得广大青年学生能够释放自己的激情,使足球成为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立德育人价值

自从我国于2007年发布《学生体育健康标准》以来,提高身体素质就成了教育中的主要指导思想。全国各个高校都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增加体育授课的时间及体育活动开展的频率,将阳光体育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任务来抓,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每日锻炼一小时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到达了国家要求的学生体质健康的标准。足球运动本身就有着技术性强、变化速度快、对抗激烈等特点,只要校内有专门的操场就可以开展。再加上足球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参与者心理品质、思想品德、拼搏精神、坚强意志及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使足球运动在立德树人中有着绝对的优势,在提升学生身体、心理素质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众所周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园足球文化对于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足球是一项校内外都喜欢的运动项目,这一特点可以帮助其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潜力。特别是在一个以“热情、参与合作以及拼搏”为特征的校园足球文化中,配合课外活动以及课上讲解,就更加容易促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作为风靡全球的世界性运动,足球深受广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在高校足球教学中,校园足球文化立德育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大学生群体身体健康水平获得提升;(2)有效强化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对抗挫折的能力,在参加足球运动的过程中,通过队友之间的团结协作,在激烈的比赛对抗中,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3)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在参加足球运动训练与比赛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交往的环境更具开放性,交往的深度更具直观性,因而有利于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足球文化的立德育人价值,增强大学生身心素质,缓解其身心压力,使其能够以良好的身体状态与精神面貌投入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更好地适应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和生活。高校足球教学效果的高低主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足球运动技能教学、大学生健康意识等。同样的,高校在构建校园足球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发展需求与健康意识培养需要,来对校园足球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构进行全面分析与调整,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水平,增强其体育健康意识。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与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来增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4校园足球文化在足球教学中的意义

4.1培养高校学生足球兴趣

高校学生学习足球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足球的兴趣感强弱,持续不断的足球参与需要兴趣的支持。足球文化能够帮助教师激发学生足球运动兴趣,让足球的趣味、灵活、多样和娱乐等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了解足球、接纳足球并热爱足球。在高校足球课堂上,足球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高校学生们从枯燥的训练和反复的足球技巧学习中逐步转入到趣味性的足球游戏上,努力让高校学生能够通过足球课程获得乐趣。在学生们参与足球游戏时,逐步加入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价值等相关的教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影响高校学生们的足球认识。比如高校教师可以在高校足球课堂上开展“捉猴子”的足球游戏,在学生们参与足球游戏的过程中讲解足球的起源、现代足球的发展以及当今世界主要的足球联赛等知识,让学生们体会足球乐趣的同时感受足球文化的魅力。

4.2提升高校足球课程教学效果

高校足球文化能够吸引源源不断的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这对提高高校足球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足球文化的魅力在于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发的了解足球、热爱足球,它显著区别于被动的足球灌输式教学,因为热爱而走向足球道路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高校足球文化能够启发足球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资源来丰富足球课堂,高校足球老师会从互联网上搜集各类足球教学和足球比赛视频来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帮助学生们掌握基础的足球技术并且提升足球技战术水平。高校足球教师会根据学生们的兴趣和教学进度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足球技战术课程内容教学中,教师会选取一些比赛录像片段,让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足球技战术的使用环境以及使用效果,提高学生们控制比赛节奏的能力和对足球的深刻体会。

4.3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高校足球文化能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高校足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是非常深入,所以高校学生处于足球文化中并逐渐接受特定的足球文化,将文化深入骨髓并最终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这种从内而外的过程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就是高校足球文化的重要教育作用。第二,相较于制式的课堂知识教学,高校足球文化的教育作用较为温和。高校足球文化不会要求学生参与考核评定更不会限制学生们的自由发展,所以它的包容性和自由性特点深深影响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高校学生在反复接触足球运动和感受足球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对足球的深刻理解,不仅能够获得健康的身体,更能够体会积极、热情和团结等足球带来的文化属性。

5我国校园足球发展困境研究

5.1定位错误导致足球育人的功能未能达标

发展“校园足球”,必须建立在深入理解校园足球改革含义的基础上。但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并没有对校园足球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导致本源定位错误,这就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形式化现象。上级领导进入学校实地考察校园足球的开展情况时,学校往往会将其视作某一项任务,安排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反复做几个动作来向领导汇报演出,却不让学生自发踢球,以免造成混乱的场面。张延安曾在《我国校园足球未来发展中应当确立的科学发展观》中讲到:“从学校的态度上看,都很支持。但从具体作法上看,有些值得商榷。”既往曾经有学校教授学生们做“手持足球操”,硬生生将原本应该是激烈对抗的足球运动改成了“温柔足球操”,这就反映了学校对足球运动的认知错误。然而,这些情况在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过程中非常多见,甚至可以说根深蒂固。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学校都应该正确解读政策规章,老师、学生、家长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校园足球改革观念。

5.2 足球特色学校分布不均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足球特色学校不能在各个地区都有均匀的分布,大多集中于城区,在比较偏僻的农村、山区等地则较少。早在2012年就有学者提出,刘桦楠在《青少年校园足球工程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中就指出:校园足球工程的集聚效应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绝大部分布点学校集聚分布在市区,在郊区分布密度很小,区域性分布不均衡;二是大部分布点学校是足球传统学校或是条件较好的非足球传统学校,其他类型的学校较少。

2015年,曾全国性的遴选了8627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8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进行区域分布密度的调查,其中涉及7市、23区、8县。在调查范围所涉学校中(以福清市为例),仅福清市来看,足球特色学校共有8所,分别是西山文武学校、融城中学、海口中学、文光中学、第二中学、滨江小学、城关小学、音西中心小学,根据各学校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学校集中于城区。(以龙岩市新罗区为例)龙岩市新罗区足球特色学校共有3所,分别是龙岩第一中学、新罗区溪连中学、龙岩市第九中学。龙岩市新罗区的三所足球特色学校均为城区位置。这样看来,从开始发展校园足球活动以来,学校的分布不均一直是个难以突破的难题。

5.3 足球特长生的升学制度不完善

一直以来,如何完善足球特长生升学制度都是令人困扰的问题,不少学者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毛振明明确指出,200所知名大学在校园足球的先期介入是中小学实验校的“龙头”,如果龙头不清、不好、不利,必然会严重影响“校园足球大中小学一条龙”建设的完善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刘烨楠同样指出,如果校园足球不能高中和高校顺利实施,那些从小就接受足球训练的青少年体育特长生就很会因为没有对口衔接的高中、高校,而可能在学业或是足球生涯上出现中断,这也是业内公认的目前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保障差”。大家都知道,我国小学升初中是以学区制为准则的,如果在小学期间是在足球特色学校学习,接受过正规的足球训练,但本学区内并没有对口的足球特色中学,那么,当学生升入初中时,就会因为学校缺乏校园足球的理念而使之前的训练成果被荒废,无法实现文化学习合足球技能的兼顾发展,更不用说进入大学校园后还能保留有足球特长了。因此,在发展校园足球活动背影下,如何完善足球特长生的升学制度,实现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发展也就成了教育界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5.4 缺乏完善的竞赛体系,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面临困境

就目前而言,我国缺乏足够完善的足球竞赛体系,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足球人才的规模化成长。在任春刚的《世界主要足球强国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一文中,分别介绍了荷兰、巴西、日本等国对足球人才培养的模式,特别指出了日本足协在大力推广学校足球过程中,将足球文化渗透到每一个级别学校的教学中,建立了完备的培养体制和竞赛体系,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足球队。在我国,也按照不同级别学校分组,鼓励学校组建自己的球队,分别开展不同级别的各类球赛,如中小学积极开展班与班、段与段、校与校之间的足球比赛,高中、大学则积极开展区域、全国足球联赛等。曾有统计数据显示,仅2013年就共完成了10万余场足球联赛,但即使在这样的一个数据上,仍有不少人呼吁健全我国足球四级联赛体系。2014年11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白向群提出健全联赛竞赛机制;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提出积极推进(足球)赛事;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提出构建竞赛培训体系和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小学校长张彩霞提出联赛制度多元化。

6当前校园足球育人功能的制约因素分析

6.1 校园足球育人工作的实践支持有待提高

首先,校长思想观念存在误区,学校支持力度不足。在既往调查中发现,有10.74%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发展校园足球的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表现在足球课程开设方面,24.72%的特色学校虽然有与足球有关的体育课内容,但是并没有专门的足球课程。在校园足球的经费投入上,27.55%的学校没有与竞赛和训练相关的经费。在校内竞赛组织上,18.03%的学校每年没有定期的班级联赛。在文化活动上,15.02%的学校没有定期的足球文化活动。由此可见,在长期“升学率至上”理念的指导下,“重智轻体”现象不仅在中小学中存在,还可能延续至大学校园。其次,教师教练综合能力存在短板,足球“育体”“育德”功能难以有效发挥。调查中发现,68.45%的教师都认为足球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是限制当前校园足球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有70.61%和46.12%的教师认为足球技术欠缺、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导致足球课教学质量不高的首要因素。可以看出,体育教师专项技能的不足和外聘教练德育能力的不足已成为限制校园足球综合育人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再者,家长群体的错误认知,也对足球育人的实施造成了较大阻碍。在调查中,34.89%的教师表示家长不支持是校园足球开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就其原因而言,多数还是和担心影响到学习、容易出现运动伤等方面有关。可以看出,加大足球运动价值宣传、提高足球运动的保障水平、解除家长后顾之忧,是进一步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任务。最后,特长生榜样作用发挥不足,校园内未能形成积极的足球运动氛围。调查发现,21.63%的校足球队成员的学习成绩处于下游水平,65.16%处于中等水平。38.21%的足球特长生无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与管理制度。这说明,足球特长生由于需要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训练上,并不能很好的兼顾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当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不少评价都是以成绩为主要标准,足球特长生常常由于学科基础不扎实、不能较好的接受管理等情况,并不能得到教师及周围学生较好的评价,也就更不用谈榜样带头作用了。

6.2 校园足球育人工作的统筹联动有待完善

家校合作存在局限,育人理念普及不足。在调查中,46.43%的教师认为在学生参与足球运动方面,家校合作效果一般。17.04%的教师认为家长与班主任、教练之间沟通不足,并不支持这种可能会影响到正常学习的运动训练。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家校合作仍以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为主,对于借助家校合作平台来宣传足球育人理念的手段仍较为缺乏,所以,很难得到家长群体的大力支持。

在学科统筹规划中,学训矛盾仍然突出。在调查中,只有38.15%的学校将足球运动的学习与摄影、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活动相结合。49.29%的教师认为学训矛盾是限制日常足球训练开展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出,目前校园足球的开展,仍主要注重体育活动的形式,却没有建立起和其他学科联合育人的机制,未能找到较好的办法来解决学训矛盾。

多级联动未成体系,条块分割合力不足。在调查中,8.96%的学校未成立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43.31%的学校虽然有领导小组但是分工并不明确,只有37.02%的领导小组有学校其他机构共同参与。同时,10.12%的学校未将校园足球纳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由此可见,多数学校并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校园足球管理体系,多部门统筹联动机制还不成熟,这就导致部门间不能在统一目标引领下形成工作合力,进而做到最佳资源配置。

6.3 校园足球育人工作的制度保障有待优化

调查中发现,19.64%的学校无绩效奖励。只有27.21%的学校给带队获得成绩的教师发放奖金,39.29%的学校给足球教师发放训练补助,19.73%的学校将足球竞赛成绩计入教师职称晋升,36.85%的学校将足球竞赛成绩计入教师评比评优。可以看出,中小学足球教师的绩效奖励制度还不完善,工作量普遍偏多,“同工不同酬、职称晋升难”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付出与收获不对等的情况下,也就更难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6.09%的学校没有校园足球师资培训规章制度。79.31%的教师只参加过一次国家级培训,且培训内容多以技、战术和规则与裁判法为主,只有39.99%的教师接受过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培训,46.54%的教师接受过校园足球育人价值培训。结合调查数据情况来看,目前多数学校层面并做到教师培训的制度化,培训行为规范程度不足,也缺乏针对性的管制度和培训效果考核制度,培训内容中的育人意蕴稍显不足。

在调查中,30.95%的学校没有设置足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19.39%的学校没有足球课余训练和竞赛规章制度。在依靠外聘教练进行足球训练的学校中,36.66%的学校没有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可以看出,虽然目前足球教学、训练在中小学中越来越普及,但是如何规范教学和训练过程,提升足球教学、训练育人质量,避免出现体育教学训练化等问题,尚未探索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教学训练制度不够规范,忽视学生运动兴趣、习惯和品格培养等问题仍较突出,教师育人作用难发挥,相关管理与制度体系还亟待建立。。

6.4 校园足球育人工作的理念、政策引领有待加强

“成绩至上”的价值理念仍需转变。在调查中,分别有22.53%和15.45%的教师认为锦标主义重、育人功能不足仍是限制校园足球校内和校外竞赛开展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出,虽然“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饱受诟病,但是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家长对孩子未来的希冀都使得学习成绩仍是学校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价值理念下,包括足球运动在内的学校体育工作很容易被边缘化,陷入“考什么练什么”的误区,运动教育变成了简单的技能训练,大大限制了学校体育“育德”价值的发挥。

校园足球育人工作的引领性政策仍需完善。近3年来,教育部不断强化校园足球发展的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包括《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等在内的7个制度性文件,并于2018年初出台了校园足球各年龄组最佳阵容和运动员等级挂钩的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的积极性。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中,更多地关注如何发展学生的足球技能,而对如何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却言之不详。在《教学指南中》虽然提到了各个年龄段的情感发展目标,但是对于具体的操作方法却没有进一步的说明。这也使得基层体育教师、教练员们难以在工作中将“育德”的任务落到实处。

7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立德育人策略探讨

7.1正确认知校园足球发展意义,发挥足球育人功能

“校园足球”是以学校为依托、体教结合,立德树人,强化体育课与课外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夯实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口,提高足球联赛和竞赛水平,实现振兴中国足球梦,并以此为突破口深化我国体育管理体质改革。只有正确认知校园足球发展意义,才能发挥足球育人功能。发展校园足球不仅要求政府、学校正确解读政策规章,还需要老师、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校园足球改革观念。其中,一定期组织校长、老师参加研讨会、进行培训,及时地、正确地深入解读校园足球发展意义;二加强校园足球宣传力度,通过座谈会、宣传海报等方式,消除家长“踢足球影响学习”的不正确观念。其次,校园足球发展应该常态化,回归教育。以“安全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德育,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课后有所练。

7.2 切实落实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工作,加大帮扶力度

2015年开始实施建设足球特色学校工作,以特色带动普及,但纵观2015年遴选的8627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特色学校集中城区,郊区、乡村学校偏少,1:1的名额分配难以落实到位。根据这发展趋势,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能够普及城区,却没办法全国普及。推进校园足球普及:一需要“因地制宜”地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进行遴选。我国地幅辽阔,学校分布广泛、办学程度不同,更应该注重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进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二采取先帮扶、再遴选。针对一些有意向发展校园足球活动却受条件限制的学校,政府应该对其进行全面的勘察评估,对发展前景好的学校进行帮扶建设,使其成功申报足球特色学校,工作重心在于扶持偏远郊区、乡村学校。三加强城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进行新陈代谢,在保证整体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足球特色学校的数量。

7.3 完善足球特长生的升学制度,实现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发展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家长往往过分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2009年刚提出发展校园足球时,家长认为踢足球会影响学习,学校也总是会找借口剥夺学生的体育课,使学生文化成绩与足球技能共同发展难以实现。2014年提出增加学校体育课课时、开设足球课,硬性要求保障了校园足球的技能学习,实现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发展。保证校园足球活动的时间,其突破口在于完善足球特长生的升学制度。一是小学升中学的问题,其中关键在遴选足球特色学校时,应注重小学与中学的纵向链接。足球学习是循序渐进、长效持久的,避免孩子在小学学习足球,上了初中因为学校未开设足球课终止足球学习的现状。二是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升学制度。高中、大学在招生的时候,对于有足球特长的学生应给与优先考虑,并允许足球特长生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三是升学制度改革不是一场空谈,需要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这样才能够促使学校放开手脚做事,学生学习足球技能并积极参加训练,消除家长孩子因为踢足球升不了学的顾虑。

7.4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足球兴趣

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开展足球课堂教学、构建校园足球文化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制定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目标,以增强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加深学生对足球运动重要价值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在足球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努力实现大学生健康意识与足球运动技能的培养,这就需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足球运动对于增加自身健康意识、提升自身足球运动技能方面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并参与足球运动的动力。另外,体育教师还应该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例如,可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足球比赛、组建足球社团以及其他具有趣味性的足球活动等,积极营造浓厚的足球运动氛围,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又有利于提升学生足球运动水平,同时还有利于充分发挥校园足球文化构建在增强体育教学效果、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

7.5提升足球教师的校园足球文化构建能力

不管是哪一门学科,教师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校足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在很大程度影响着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效果。只有当体育教师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地确保足球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理解校园足球文化的功能,也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足球运动技能与健康意识。因此,在构建校园足球文化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校园足球文化的立德育人价值,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升学生足球运动专业水平,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校严格遵循“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大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加大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以不断更新足球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足球教师足球运动技能水平,培养足球教师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以充分发挥足球教师在校园足球文化构建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全面提升校园足球文化构建水平。

7.6创新校园足球技能教学与组织方式

在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过程中,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同样至关重要。因此,足球教师在培养学生足球运动技能、增强学生健康意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对校园足球文化进行构建,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足球运动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首先,足球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积极引用各种新型实用的方式与手段来培养学生足球运动技能与健康意识,例如,在技能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其中,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现代教育法,其所提供的知识更加全面、技术动作更加精细,能够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与记忆,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增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其次,足球教师除了需要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身体素质与健康意识等,以增加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积极性,优化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

7.7充分发挥大学生足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高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效果。在传统的足球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学习与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渐渐失去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足球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基于学生的角度来实施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由学生自主选择构建内容,而自己只需要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考探究能力等,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其学习效果,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充分实现校园足球文化的立德育人价值。

总之,校园足球文化自有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和团结协作精神,使其在立德育人中占有绝对的优势。高校应认识到这一点,理顺足球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价值和适用手段,认真分析校园足球文化现状和相关制约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力图推动校园足球的发展,并充分发挥其立德育人作用,让学生们能兼顾文化学习和足球训练,为社会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代俊,陈瀚,李菁,等.社会生态学理论视域下影响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的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3):35-41.

[2]潘凌云,王健,樊莲香.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逻辑辨识与推进策略--基于“观念·利益·制度”的分析框架[J].体育科学,2017,37(3):3-12.

[3]钟勇,毛振明,潘建芬.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5)--以“一校一品”和“1+X”为灵魂的新校园足球课程教学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1):19-23.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方案的通知[EB/OL].国办发(2015)11号.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6/ content_ 9537. htm,2015-03-16.)

[5]毛振明,席连天,刘天彪,李海燕.对校园足球的“八路突破”的理解与深入--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之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1): 5-10.

[6]刘烨楠,季浏.上海市校园足球“一条龙”培养体系的焦距、辐射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7):84-90.

[7]任春刚.世界主要足球强国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0(6):117-120.

[8]杨文意,解毅飞.校园足球改革背景下的高校足球文化构建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03):32-33.

[9]苏小波.“校园足球”背景下高校足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9):6-11,30.

[10]酒华炜.“校园足球”热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与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1):102-106.

[11]耿瑞楠,宋冰,张廷安.中超联赛社会责任的正当性、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5):97-108.

[12]蔡峰,张建华,张健.体育竞技与民族主义的激荡--从2017世预赛中韩足球赛谈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156-160.

[13]许益锋,刘新秀.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7(09).

[14]徐磊,彭涌.从敦煌变文中的蹴鞠到日本校园足球文化——以校园体育运动的德育功能为中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2).

[15]立德树人 培根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http://news.cctv.com/2019,03.

[16]胡庆山.校园足球热的审思:兼论中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26-131.

[17]刘米娜.“足球梦”与“中国梦”:《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足球改革与社会变革”论坛综述[J].体育与科学,2015,36(4):1-5.

[18]孙科.“足球的发现”与中国足球振兴:《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足球的发现:历史——文化——地理”纵横谈[J].体育与科学,2018,39(4):1-7.


作者简介:白洪煜(1984.11.14---)男,满族,辽宁开原人,教师,职称: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