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前概念”干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小学数学“前概念”干预策略研究

方云凯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小将军殿校区 311100


学生在学习当前知识之前或正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中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或者看法,这些独特的认识或看法就是前概念。前概念可能与科学概念相同,也可能与科学概念部分相同,甚至与科学概念不相同。但它却又是客观存在,它影响或促进着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教师要探查学生的前概念,分析它们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采取合适的干预策略,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

一、“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不相同”的教学干预策略

1.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纠正错误前概念

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新的概念与原来的旧知识不能互相包容,就会在学习中产生疑惑,引发认知冲突。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冲突认知情境,重新审视原有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前概念)。

如学习“体积”之后,让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

608b6d187e683_html_dff98f4e3d73cad9.png

求表面积时,就会受到求体积的干扰,把这种方法迁移到求表面积里去,用正方体的表面积÷2=10×10×6÷2=300。如何纠正?可以这样操作:

608b6d187e683_html_687690dd79a2734b.png 察分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面积多了2个面;棱多了8条,体积不变)

追问:上面的两个得数你觉得正确吗?通过前面的发现,学生基本能判断出300是不正确的。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分开以后的数据进行计算。

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又一次陷入了思考?通过观察面的变化,学生发现总面积其实是8个面,那个每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4个面10×10×4=400。

从面的变化去思考,不仅将错误的计算方法纠正了过来,还得到了特殊的计算方法,原有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2.经历探究历程,纠正错误前概念

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过程。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设计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为正确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撑,尤其是对一些错误前概念的转化。

如 对“有余数的除法” 前测发现:学生不能写出正确的带有余数的算式。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如下设计:

环节一:平均分正好分完的除法算式

算式会列吗?为什么用除法?

环节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正好分完的算式是这样,那么7颗草莓分出来有剩余的算式怎么写呢,我们先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题目其实是求什么?

生:其实就是求7里面有几个2,还是用除法来计算,你写一写。

(2)师示范写算式并说算理:7÷2=3(盘)……1(个)

(3)介绍余数:把分出来有剩余的数,在数学上称它为“余数”(板书),

(4)比较:说一说这个算式跟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5)自主列出算式并反馈:

a.8颗草莓,3个圈一组

b.9颗草莓,3个圈一组

c.10颗草莓,3个圈一组

环节三:分分类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觉得可以分成几类?

环节四:揭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前概念与科学概念部分相同” 的教学干预策略

1. 利用知识正迁移, 建立新旧概念衔接

以往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从复习铺垫引入教学,这样的教学是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利用原有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以达到知识的“正迁移”。教师可以把功夫花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

学习“圆的认识”,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圆这个平面图形都有一定了解和认识。但是对于圆的一些本质属性却不是很了解。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环节一:出示并提问:这样的套圈游戏公平吗?

608b6d187e683_html_f93c8511fca40f3a.png

通过观察,发现只有第三种是公平的,也就是每一个人到中间物体的距离相等,初步感知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这一属性。

608b6d187e683_html_cf8d37c484269e16.jpg608b6d187e683_html_66991c80872158c7.jpg608b6d187e683_html_5f05fb0887fb16b0.jpg 节二:出示下面三幅图





从套圈活动转变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的问题,只有圆符合这一特点,这也就是圆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前概念得到近一步的“生长”。

2.利用负迁移­,促进概念合理建构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负迁移,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和利用教学设计,巩固加深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再理解。

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思考:

608b6d187e683_html_eadf6f3caff845.png

很多学生脱口而出:“一样长!”

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持反对意见:“不会,第一根是截去608b6d187e683_html_e33c75cd4163e02e.gif 米,而第二根是截去608b6d187e683_html_e33c75cd4163e02e.gif ,一个有单位,一个没有单位,完全不一样!”

认为“一样长”学生开始动摇了,但也有不服气的反应比较快的,反驳道:“绳子长1米,截去1米的608b6d187e683_html_e33c75cd4163e02e.gif 不就等于截去608b6d187e683_html_e33c75cd4163e02e.gif 米吗?”停顿后又继续说道:“不信可以画线段就清楚了。”

学生们简短的对话中,已经经历了负迁移及负迁移的完美纠正。老师配以线段图!

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老师肯定学生的探究方法,接着又启发道:“绳子如果长3米?长10米?长0.6米呢?”

最终得出:3米的608b6d187e683_html_e33c75cd4163e02e.gif 是1米;608b6d187e683_html_e33c75cd4163e02e.gif 米是3米的608b6d187e683_html_66d64177de7d41fa.gif 。0.6米的608b6d187e683_html_e33c75cd4163e02e.gif608b6d187e683_html_e430447bf910621.gif 米,也就是0.2米,比608b6d187e683_html_e33c75cd4163e02e.gif 米短;608b6d187e683_html_e33c75cd4163e02e.gif 米是0.6米的608b6d187e683_html_79b2964387524f2f.gif ,大于总长的608b6d187e683_html_6c74722c7f8c29e7.gif ,更大于总长的608b6d187e683_html_e33c75cd4163e02e.gif ……

这块知识理解难度大,涉及的题型多,受各种负迁移的影响也就更大了。学生们经历了负迁移----自我否定----纠正探究----理解辨析,最终突破分数的意义这一教学难点。

三、“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相同” 的教学策略

1.在比较中,引发自我反思

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前概念的不足,体会新概念的合理性,从而改变或者修正自己的前概念,对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能更倾向于对正例角的教学,让学生观察单一的角的特征。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添加了“非典型正例”以及“反例”进行比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角这一概念的本质。

608b6d187e683_html_c495eb24295c66b4.png

从左至右,第1、2组图是“非典型正例”,第5组图是“正例”,剩余第3、4、6组图为“反例”。在教学中,学生能在各组正反例的观察对比中,利用角的本质属性来排除反例,特别是第3组反例,有利于直观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完整结构。同时,又能通过“非典型正例”了解边的长短、张口方向并不影响角的判定。

2.在活动中,丰富新概念表象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活动材料,组织丰富的学习活动体验,这样,学生对概念的表象也就越丰富和清晰。

在学习“分的认识”时,为了建立1分钟的表象,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1分钟跳绳,了解1分钟自己能跳几下;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读报纸新闻,了解自己1分钟大约能读多少字等,让学生获得更深的体验。

3.在应用中,完善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了新的概念或者规则,需要通过运用来检验。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在运用过程中就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进行纠正。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时,出示了这样的问题:“把3千克平均分成21份,每份重( )千克,每份占总重的( )”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无法分清哪个问题是和分数的意义有关。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发现第一个问题,就是平均分成21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可以用总数÷份数解决。而第二问才是分数的意义,是把3千克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8份,和平均分的数量没有关系,只和平均分的份数有关。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新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在应用中进一步深化,之后才真正掌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一些习题,并在运用新概念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