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项目式学习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以“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9
/ 2

基于微项目式学习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以“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为例

王莉

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顺峰初级中学



摘要:基于微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将学习内容项目化,通过情境化的微型主题任务,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活动方案,实施方案解决问题,并制作出作品,最后在课堂中进行作品的展示交流,分享成果经验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微项目式学习 生物学核心素养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微项目式学习,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还要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将知识学以致用,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使学生更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通常是教师通过视频或者课件展示人类对细菌和真菌在各方面的利用,同时受到课时和学校实验设备的限制,尝试体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常常是“形同虚设”。为此,笔者尝试开展微项目式的课堂教学实践。

1 设计思路

本节课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重要概念为中心,以情境化的微主题任务为驱动,借助多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微型探究,最后在课堂中进行探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和分享,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提高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2 教学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前四节的学习基础上展开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如下:①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②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③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品。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查找资料及日常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掌握发酵技术的原理、食品腐败的原因和保存食品的方法等知识性目标,不需要太多的教师讲解。但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尝试体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如何真正将知识内化,是本节课的难点。

2.2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知道细菌、真菌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并且结合生活经验对于发酵技术也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利用网络搜查资料、利用相关软件制作视频等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很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考虑到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并且以合作的形式形成帮带关系,降低探究活动的难度,这样容易达成学习目标。

2.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知道制作馒头、米酒和泡菜的原理。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物难题。

3 教学目标

①通过查找“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食品制作的原理”“泡菜的营养价值”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总结归纳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亲手制作馒头、米酒、泡菜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通过探究实验“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策略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微项目任务,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微项目活动方案,实施方案解决问题,并制作出作品,最后在课堂中进行微项目成果的交流、展示和分享。

5 教学设计

5.1新课导入微项目知识教学——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问题导入: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危害到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健康,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你能举出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实例吗?阅读课本可以知道,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主要包括:食品制作、食品保存、环境保护和疾病防治四个方面。学生根据查找资料可以了解到其利用还可以在美容护肤、水厂养殖等方面,例如利用海洋红酵母养殖海产品,利用乳酸菌做面膜,利用肉毒杆菌除皱等。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非常广泛,引导学生尝试体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在此框架下,制定了微项目主题,学生小组合作自主选择完成微项目任务。

5.2 实验设计微项目

5.2.1 做馒头

课前教师布置做馒头的实操任务,并提出以下3个引导问题 :①做馒头利用的是什么菌?②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没有酒味?③为什么馒头中会有很多的气孔?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制定项目方案,明确分工,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克服项目成果展示中遇到的难题。最后,学生采取了直接购买酵母粉进行发酵制作馒头,有的小组添加了紫薯制作了“玫瑰馒头”,有的小组添加了南瓜做成了“南瓜馒头”,有的添加菠菜制作“绿馒头”等,同时各小组将馒头的制作过程录制成视频。学生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发现,馒头没有酒味,气孔较小等现象无法清晰展示。经过调整,最后该小组在进行项目成果展示时直接将制作好的馒头拿到课堂进行分享,既解决了实验现象抽象化的难题,又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60a4cb5976db7_html_3e5b630995da7ebc.png 计意图:馒头是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学生容易操作,在体验中建构酵母菌发酵原理的知识。同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利用抖音录制的视频,效果非常好,提升了同学们的自信、参与度以及对生物课堂的热爱,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交流和分享。

5.2.2 酿米酒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米酒制作的一般步骤,并布置“酿米酒”的实操任务,并提出以下4个引导问题:①酿米酒主要利用的是什么菌?②为什么要将糯米饭冷却至30℃才放入酒曲?③糯米饭最后需要淋上一些凉开水,为什么?④酿酒时能否需要经常开盖,为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制定项目方案,明确分工,实施方案。酿米酒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发现了糯米饭上面长毛,有的小组发现酿制的米酒没有酒味的现象,他们在查找资料知道酿酒需要在无氧的情况下产生酒精,长毛的现象是因为有杂菌进入污染。最后,该项目组的学生在项目成果展示中以PPT的形式分享了酿米酒的过程并阐释了对以上思考题及相关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酿米酒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米酒制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做中学。酿米酒中出现的长毛、没有酒味等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原理,从而化解学习难点。

5.2.3做泡菜

课前约一周,教师布置学生在家中自学教材及查找资料,并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做泡菜主要利用的是什么菌?该菌来自于哪里?②泡菜是否有营养价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已经了解到泡菜的种类很多,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难以抉择。同时,学生通过相关资料已经知道泡菜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是也存在着危险,若泡菜中的亚硝酸盐超标,则不能食用。接下来教师继续以问题为引导,帮助学生克服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例如:泡菜制作利用的是乳酸菌的发酵原理,是否能选择用醋进行制作?含有亚硝酸盐的食品一定不能食用吗?如何测定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经过交流和讨论,最终方案为:用凉开水及相关配料(盐、辣椒、蒜、冰糖、甘草、萝卜)制作泡菜,每天定时利用亚硝酸盐试纸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并做好数据记录。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将表格中记录的实验数据转化为曲线图,并总结得出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60a4cb5976db7_html_c5dabb9457904f81.png60a4cb5976db7_html_cef7f75d9ed1ffcd.png

60a4cb5976db7_html_496b3f645f9035c3.png60a4cb5976db7_html_808632a1b6c746be.png

该项目组成员成果展示时,以别具一格的“T”台泡菜秀的方式展示了不同口味的泡菜,同时播放了学生向老师们推销泡菜的采访视频,视频中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对于泡菜营养价值和亚硝酸盐含量的误解。最后,该组成员在老师的协助下,现场进行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实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班级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设计意图:该项目以问题为驱动,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制定方案,了解“泡菜的制作原理和方法”和“泡菜的营养价值”,同时,从学生推销泡菜的过程发现了新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素养。随后,结合高中课本中“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实验,帮助学生制定适合初中生的定性实验。此外,还引导学生将表格信息转化为图形,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在泡菜发酵的前期,泡菜中会存在大量的亚硝酸盐。随着泡菜发酵时间的延长,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项目的难度大,耗时长,但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也是收获最大,他们尝试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物难题,同时在实践和合作中获取知识,最终解决了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微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更高效、灵活、实用,能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开拓思辨的能力,引导学生真探究、深研究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参与项目活动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表层的学习转为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焦金金.项目学习模式下的微型课程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2010,(12):14-15.

[2]赖进铭.微项目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5(Z1):33-36.

[3]袁锦明.在初中常规生物学课堂中实施微项目式学习—以“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一课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0(Z1):31-3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