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五育融合”常态化教学案例评析 ——以活动课《利用测角仪测实物高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8
/ 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五育融合”常态化教学案例评析 ——以活动课《利用测角仪测实物高度》为例

代 霞

泸州市梓橦路学校 646000

内容摘要 笔者在江阳区“五育融合”示范区建设项目基地校指导活动中上了一节初三数学课堂教学“五育融合”常态化课堂教学课。课题为活动课《利用测角仪测实物高度》,根据“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环节。本文以活动课为例,以案例方式评析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五育融合”中的“育德”、“育智”、“育劳”的教学尝试,育“德”——润心励志,引导学生向善、求真、争先发展;育“智”——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善思、善辩、善归纳;育“劳”——操作实践,培养勤学、勤做、勤收获。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五育融合 常态化

2021年4月14日,笔者在江阳区“五育融合”示范区建设项目基地校指导活动中上了一节初三数学“五育融合”常态化课堂教学实践课。课题为活动课《利用测角仪测实物高度》,根据“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基于以下构想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1.本节课是活动课,要学生会制作测量工具,会测量,会设计方案,限于公开课的时空限制,只有充分利用教学场地素材,就地取材,也是学生身边的素材,利于激发学生兴趣;2.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是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本节课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和情景,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分解了难点;3.数学教学的最高目标是育人,育什么样的人,为谁育人,怎样育人,育成什么样,这虽然不能通过某一节课实现,但是每一节课都可以渗透和浸润,根据教学素材和学生实际合理的选择侧重点。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很顺利的完成了本次活动课。

一、育“德”——润心励志,引导学生向善、求真、争先发展

数学学科是智育的基础学科,其最高目标在于“育人”,这里的育人不仅仅是育“智”,更重要的是要育“德”,以德为先,如何利用教学素材、教学语言、教学活动浸润与引导学生向善、求真、争先发展是每一节课设计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采用小组合作完成多项活动,“育德”向善人际交流能力于行。

本节课中设计了制作测角仪,试测明原理、测量底部可达物体高度、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物体高度3个活动,均是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从制作测角仪,相互协助试测,分析测角仪原理,到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现场测量会议中心(授课场地)的舞台两侧立柱的高度,再到设计方案测量会议中心后墙摄像头(底部不能到达)的高度,有小组长的指挥组织,有队员记录、有队员读数、有队员合作测距离,方案设计中有讨论交流,有画图,有写过程,有商有量,在这一过程中都为着共同的目标相互交流,互相尊重,友善待人。

2.充分利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育德”求真精神于心。

本节课预设学生在制作和实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在学生活动中也收集出现的问题,如制作测角仪的铅垂线分成两股,影响读数,铅垂线的上端没有在测角仪的零度中心点,读数时眼睛位置没有正对铅垂线,怎样减少误差等问题,提交给大家讨论,寻找改进的办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并想办法改进,追求精益求精,培养向真的精神。同时教师还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表达的准确性,适时纠正错误的或者不精准的表达。

二、育“智”——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善思、善辩、善归纳

1.活动设计层层推进,提升思维难度,训练学生善思。

三个活动制作测角仪,试测明原理、测量底部可达物体高度、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物体高度层层推进,不断升级思维训练;特别是活动3,学生能想到通过测量两次来建立方程组求解可以算得上是创新思维。

2. 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启迪学生善思善辩,

采用问题串、追问方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测量之前要进行理性分析,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磨刀不误砍柴工)。

设计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方案环节设计以下问题:

(1)需要构造什么图形?(2)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哪些数据可以测?(3)遇到什么困难?如何突破?

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学习有序思考,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意识。活动3与活动2本质上是一类活动,但是活动3提升了思维难度,引导学生分析活动3余活动2的不同点,进而创造性的突破定势,测一次不行,测两次。并且追问测两次的测点与被测物底点位置关系,启发学生精准解决问题,善于辨别不同,辨别错误;在教学中,利用追问:你是怎样想到的?或受什么启发等问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局限,教师适时引导,提升思维能力。

3.利用教学内容及时对比、类比、归纳,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归纳、善于思辨的意识。

通过课前思维热身分享收集旗杆高度的各种测量方法和数学原理,两个测量活动的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和共同点以及课堂小结汇总对比各种测量方法,训练学生及时对比、类比、归纳总结,也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方案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看问题的意识。特别是课堂盘点环节,采用小组分享,在每个组全班分享方式,后面发言的不重复前面发言的,这对后发言的学生在语言组织、归纳思维能力方面是很大的挑战,不过从教学现场看,各个小组的分享精彩纷呈,或归纳知识、或归纳思想方法、或归纳学习品质、或归纳解题技巧,或关注细节,或谈能力提升,全面而深刻,无需老师重述。

三、育“劳”——操作实践,培养勤学、勤做、勤收获

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生活。数学活动课在 “育劳”中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工具、设计方案、利用资源等方面培养“劳动”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勤学、勤做、勤收获”

1.设计学生操作活动,让学生首脑并用。

本节课设计了2个动手实践活动(制作测角仪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和两个方案设计(底部可到达和底部不能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部分学生从拿到工具无所适从到得心应手,指导他人,这期间与勤学勤做分不开。当他自己会测量了心中油然而生成功感,身心的愉悦溢满脸庞。

2.教师教学素材选择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学以致用。

本节课设计的动手实践活动教学素材源于教材,又灵活的不同于教材。受公共开课时空的限制,无法去室外测量,那就就地取材,利用授课场地会议中心的舞台立柱和后墙壁上的摄像头作为被测物体,既能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动手活动,又是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在潜移默化总向学生渗透善于利用资源,节约成本的意识。

学科教学的最高目标是育人,“五育融合”不是某一节课或某一种课型实现,而是要贯穿在每一节课堂教学,让“五育融合”教学常态化,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充分利用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活动设计,真正落实“五育融合”教学理念,提升数学学科育人价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