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话五常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4
/ 2

国学教育话五常

夏宏宝

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做人的基本准则,简称五常。随着祖国日趋强盛,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学教育渐渐深入人心,最根本的就是五常教育。也许是时代的变迁,新时代新观念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在思变创新的路上蓦然回首,发现有些东西值得一辈子坚守,并且一代一代往下传,这就是五常。

关键词:五常;教育;持守

随着祖国日趋强盛,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学教育渐渐深入人心,最根本的就是五常教育。偶然得令给大伙讲仁义礼智信,赶鸭子上架仓促上阵,题目倒是老生常谈并不陌生,固然认真准备仔细思索还是觉得差强人意意犹未尽。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我曾有幸聆听其讲座,五常大师气场强大,不愧华人世界第一经济学家之名;黑龙江省五常市,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因其高品质大米而声名远扬——或许,凡是与“五常”挂钩的人或事,都是优秀的代表。于是有了管窥五常蕴藏巨大能量的好奇心。

五常之一曰仁,仁者爱人。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论语》中的核心观点,孔子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是缺乏爱,如果大家都洁身自爱,严格要求自己,君主爱大臣大臣爱君主,父慈子孝,只要人人献出爱,世界将变得格外美好,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就实现了。仁爱也奠定了儒学作为帝王之学的中心地位。如果按照孔圣人的教诲,世界就太平了。可后人的理解能力与圣人要求相比着实有限,执行过程常常出现偏差,常常出现你不仁我不义的尴尬局面。历史上存在不少帝王娶了儿子未婚妻的事情,如楚平王、卫宣公之类觊觎儿媳美貌的君王,似乎也是因“爱”而动,但这与孔夫子所说的“仁爱”就有着明显的偏差。基于仁所蕴含的伟大,普通大众很难企及,所以孔老夫子也就在高端客群比如王侯将相的圈子推广仁爱仁政。

五常之二曰义,义者己之威仪也。战国时期孟子在《孟子》里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义,孟子认为孔老夫子的仁如同夜空中遥远的星辰一样美丽玄幻但遥不可及难以实现,大到国际交往小到黎民百姓只要合乎某种道或理即“义”就行了。孟子秉持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孟子的“舍生取义”与孔子的“杀身成仁”似乎说得是一回事,其实不然,孔子讲的是追求,孟子讲的是选择。仁是对个人自己的要求,义所代表的个人对别人的态度,讲的是责任与担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的取舍。义所包含的意思就比较接地气了,不仅仅是王侯将相,社会的中流砥柱,乃至山野匹夫都可以做到。古往今来,水泊梁山的好汉们,啸聚山林的土匪都有一个活动大厅号称聚义堂,都有一杆大旗上书一个义字。

五常之三曰礼,夫礼者,自谦而尊人。礼源于《周礼》,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原名为《周官》,周公旦认为社会治理需要分层次按等级由各级官员负责管理方可。西汉·戴圣将先秦的礼制编撰成《礼记》。《礼记•曲礼》:“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所谓礼就是讲求放低自己的姿态而尊敬别人。即便是贩夫走卒也一定有自尊心,何况那些达官显贵呢?高贵之人明晓礼制,就会不骄矜不过分;贫贱之人知晓礼制,则意志坚定不怯懦。礼之用和为贵,礼的目标是“和”,是追求整体的和谐大同秩序井然。《礼记·大同篇》开宗明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坦言天下是大家共有的,人不应自私不可小气,“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样大同社会就实现了。礼本是给各级官员之间打交道用的,后来发现社会和谐离不开它。不管内心高贵与否,不管行为是否讲究义气用事,第一次打交道必须要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现代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礼的要求也愈来愈多,所以要多做功课通晓不同人群的礼数,要力争做到“礼多人不怪”。

五常之四曰智,智者,是非之心也。《孟子·告子上》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所言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则是智。智者,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理智理智,智者亦理也。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理在先,气在后’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便是“存天理灭人欲”,更将理提到了“天”的高度,强调一切都是天理。心学重要代表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指出“人欲之恰当处,便是天理”;天理的实现不能靠空谈,而应靠格物致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而众所周知“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有涯”,但是社会上存在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无论如何想把所有的物都格透弄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知识的海洋会让一代一代人望洋兴叹。但是真正的智者却不然,那是一些开悟的人,见微知著,举一反三,能以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很多宗教里都有一些智者,他们也许不能“上知天文下至地理”,但是他们洞悉人心,通晓宇宙万物的规律。

五常之五曰信,信者人言,勿欺心也。诚者不伪、信者不欺,强调说到做到。西汉哲学家董仲舒提出治国平天下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理论,将仁义礼智信并称为五常,故此五常由此而传播开来。信与知(通智)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以应对汉武帝三次策问,即著名的“天人三策”。董仲舒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现代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以信为根本,进行市场交易乃至发展国际关系。《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乃做人之基本;“以诚为先、以信而立”,“信”便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信是五常流传下来被现代社会运用最多的一常,商业社会最讲究的就是信用,要求说到做到。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交换和交易的原则就是信。信貌似对别人的承诺,实际上更是对自己的承诺,对自己的背书。

如果说仁义礼是讲情,那么智和信就是在讲理。如果说仁是对自己内心的要求,义则是对别人的责任,礼则是对人对己的行为规范,智则是对天的敬畏,信则是对人对己对天的态度。仁义礼智信提出时间相差久远,提出者与倡导者名声各不相同,但其追求目标却是一致,即“和而大”,其本意皆为一如不二,正大光明,故董仲舒将其合称为儒家“五常”。儒学五常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也是现代社会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国学教育亦倡导五常,将现代科学实际与“仁、义、礼、智、信”相融合,形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独有的文化精神。五常让一切得以和谐运行,社会得以发展,企业也得以壮大——谁让与“五常”相关的,都注定要优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