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量感"体验式教学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7
/ 2

小学生数学 "量感 "体验式教学培养策略

张媛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二小学

摘要:在新课程的改革教育发展下,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在小学生思维能力与繁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冲击下,数学的教育逐渐成为学科落实的难点。基于此,教师则需将量感培养落实于课堂教学,借助于体验式教学方式深化学生对于量感认知与体验,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使其能够逐渐提升数学的应用意识及能力。本文将以人教版五年级为例,探索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体验式教学

引言:

“量感”是培养小学生对于“量”基本的感受,能够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物体的数量大小、速度、长短等一系列量态的认知。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中,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不断的提升标准,“量感”的培养教育亦是逐渐受小学阶段的教学认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从而提升其数学能力。

  1. 创设情境,深化“量”的感知

“量感”本身需要一定的感官进行完成,包括视觉以及各种感官的相互协调作用,通过看、触摸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物体的“量”,以发展学生的“量感”,进而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更好的接受和学习数学知识[1]。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应需一改往日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以情境设计的模式引领学生进行感知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则能够感知“量”,从而逐渐将“量感”清晰化、形象化。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以通过对于“量”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然而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则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感觉体验,从而逐渐掌握“量”的尺度。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则可将某一物体,如模型蛋糕、散装小玻璃球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掂量,先让学生观察并掂量整个模型蛋糕或用小布袋集中装束的小玻璃球,进而再将其平均分为2、3、4、5等份,让学生分别掂量每一等份,如二分之一的模型蛋糕的重量及大小,看看被平均分的两份大小数量关系是否相等。这样,学生在观察、掂量感受以及对比判断后,则能够对于“量”形成一定的感知与结论,从而更好的认知“分数”。通过情境实践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且直接的学习知识,在“量感”的培养中亦是如此,教师要多组织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量”,构建更为清晰明确的“量感”,启迪学生逐步感知生活中“量”的存在。

  1. 组织活动,丰富“量”的体验

“量感”的培养发展中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进行对于事物的感知而逐渐形成,既是一种对于“量”的感觉,亦是数学的一项能力,更是数学素养对于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中对于“量”的感知并非具体且清晰,具有较强的模糊性以及随机性,因而教师则需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量感”,有目的的对于事物及数学问题进行定量刻画,以促使学生的感知偏差逐步修正,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更为准确的“量感”能力[2]。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时,教师则可以小组的方式组织学生展开学习,在基础认知1cm面积大小的基础上(如让学生利用尺子绘制1cm的小正方形,通过观察和绘制感受1cm的大小),进而分别让学生在网格中随机绘制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并结合网格背景估测面积数量,进而进行面积计算比较差值。这样,在多次游戏与实验中,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面积大小,从而增强对于面积及图形数量关系的认知。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可让小组内的学生相互比较各自对于量的把握程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融入合作活动中,从而培养其数学“量感”的有效形成。游戏及实验性质的活动能够辅助学生更好的建立“量感”,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其注意力有效集中的基础上,更好的感受“量”的变化,从而体会“量”、感知“量”,实现对于“量”更为深刻明确的理解。同时,在活动开展期间,教师亦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并做出及时评价,以激励学生更为热情的实现对于“量感”的学习和锻炼,从而不断地进步与提升“量感”。

  1. 探讨合作,在体验中强化“量感”

小学生的年龄由于相对较小,因而其注意力并非能够高度集中,易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分散其注意力,导致学习过程难以高效实现。对此,教师则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趣味课堂,使其能够更为真切的融入课堂,充分落实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下实现更为深刻的体验式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以更好的将教学任务得以落实,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基于此,教师亦可采用探究体验式教学应用至“量感”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进行“量”的感知与体会。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教师则可为学生提供实物,或是借助于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进行观察学习,进而让学生就两者的表面积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想法进行实验尝试,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其压扁,两个面积相等的形状则是它们的表面积;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其拆开平铺;还有的学生提出将各个边长数据测量出来分别计算每个面的面积等。在讨论与实践动手中,学生则能够逐渐发挥其思维动力,从而探索表面积计算方法,进而感知其中存在的“量”,实现“量感”的有效强化。

  1. 结束语

尽管“量感”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有所帮助,使其能够更好地感知数学与数量,但小学生自身难以有效把握“量”,这就需要教师悉心引导,帮助学生逐步认知和掌握“量感”。文章探索了“量感”的培养策略与方法,借助于体验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更具创意的体验中感知“量”,以将“量感”的培养有效推进,发展并提高小学生的“量感”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华容. 小学生数学"量感"体验式教学培养策略初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8, 000(007):400.

[2] 杨冬菊. 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 教师教育论坛, 2018, v.31;No.289(0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