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引学 开启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7
/ 2

以问引学 开启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颜宗梅

(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澛港小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文章重点论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以促进以问引学、开启思维,需要营造宽松的学生提问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抓住最佳的学生提问时机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指导有效的学生提问方法,提高学生主动提问质量,运用“以问引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关键词:以问引学;小学数学;提问能力;培养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会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教学问题串)来贯穿教学过程,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逐渐发展为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可强化学生基础性知识,也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索愿望的途径;是学生开启思维,深刻掌握与理解知识、提高质疑精神与问题意识以及创新精意识的强大助推力。小学数学课堂上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真正做到以问引学,开启思维呢?

一、营造宽松的学生提问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

(一)实现师生关系平等,让学生“敢问”

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多是教师提问,而学生的思考与质疑主动性较低,更不用说向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师问生答”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课堂,学生只会一味的听老师讲解,只会根据提问解答问题,经历的多是单纯记忆、机械模仿、浅显理解、简单应用等常规性学习行为。这样获得的多是低阶思维,表现出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有限,也难以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培养、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耐心、平等的交流探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提问,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切实有效的开启学生思维。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想问”

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这是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寻找知识的源头、产生思考的开端。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想问”的欲望。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时,笔者将教室模拟布置成购物超市的情境,学生走进课堂感觉和以前的数学课堂不一样,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节课老师要带着我们学习什么内容呀”,当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之后,学生心中的疑问自然地流露出来,提出各种问题:人民币的面值有哪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都是什么样子的?人民币的单位由哪些?这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间有关系吗?

由此可见,合理恰当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对未知的知识产生疑问,并且积极投入探索之中。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完成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抓住最佳的学生提问时机,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

(一)在认知冲突中,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认知矛盾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运用旧知自主探究,以旧引新,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引起认知冲突,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主动发问。

比如,笔者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在方格纸上呈现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一个底6厘米、高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算一算他们的面积。学生轻易的运用旧知长方形面积面积公式计算出长方形面积,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无从下手。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能用长乘宽来计算吗?

学生1::平行四边形没有长和宽,只有底边和邻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用底边×邻边?

学生2:平行四边形的邻边没有数据,怎么计算呢?

学生3:可以测量一下邻边的长度,然后用底边×邻边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利用新旧知的冲突让学生自主提问。

很快就有学生在测量计算的过程发现底边×邻边算出来的不是平行四边面积。

学生4:底边×邻边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老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呢?

该学生的提问恰巧是这一节课的核心关键,很自然的激起全体同学探究的欲望,顺理成章的走入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

(二)在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动手操作可以促成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主动的提问。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的算理抽象、较难理解,教师应将启发式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促进思维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求用8—15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填写记录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8根小棒正好可以摆2个(算式为:8÷4=2(个)),9根小棒摆2个余1根(算式为:9÷4=2(个)……1(根)),10根小棒摆2个余2根(算式为:10÷4=2(个)……2(根))。有的学生操作到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时就发现了问题,并且大胆表达。

学生1:老师,我觉得后面的小棒不用再摆了。

这样的表达对其他同学来说是一种冲击。

学生2:为什么?

学生1:因为正方形是4根小棒围成的,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会余下3根小棒,12根小棒摆正方形时就不会余下小棒,(算式为:11÷4=2(个)……3(根),12÷4=3(个))。

其他学生若有所思。

学生3:余下的小棒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正方形用的根数就是除数。

其他学生恍然大悟。

学生4:我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

教师让学生继续用13—15根小棒摆正方形来验证“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课堂上教师的适时留白促使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启发了学生思维,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指导有效的学生提问方法,提高学生主动提问质量

(一)引导学生模仿提问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示范提问,然后再出示相同类型的内容让学生模仿提问。比如在教学《角形面积》时,提问:“要求三角形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教学《圆的周长》时,提问:“圆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和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有什么不一样?”,通过示范,让学生初步感受提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提问。

(二)指导学生不同类型的提问

学生只有掌握不同类型的提问,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一般在书上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可以提出“是什么”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倒数”、“2、3、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对于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可以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如“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还有一些问题产生于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某个知识的质疑与猜想,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思考,可以提出“怎么样”、“怎样变化”“你还有什么方法”,如“怎样租车(或租船)更划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你还有什么方法计算?”,这种深层问题,常指向于教学的重、难点,也更有价值。

(三)指导学生根据学科特点提问

数学学科逻辑性强,思维严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题中寻找问题,在知识点的衔接点提问,在拓展练习的时候提问,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提问,在思维的矛盾中质疑。当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学生就能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经常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结语

数学教学的本质——教会学生会提问。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营造氛围、抓住时机、指导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这就真正的开启了思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等深度思考的高阶思维活动。而这种高质量的思维活动,最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并逐步强化自身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课堂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创造力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规划好“以问引学”的课堂结构,运用好激发提问的教学手段,组织好“以问引学”的展开过程。

参考文献:

  1. 姜小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实践与思考[J].小学时代,2020(19):53-54.


作者简介:颜宗梅(1976.12-)女,汉族,安徽芜湖人,本科,一线数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