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知识体系 有效促进整体认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4
/ 2

积极构建知识体系 有效促进整体认知——信息 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黄 浩

山东省 滕州市荆河街道西关小学 山东省 277599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变革和建构多媒体学科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研究,讨论和相互观摩评议,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动机,掌握研究方法,促使教师由“教书型”向“研究型”转变。适应现代课堂教育发展的要求,促使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教师由原来关注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进行转变,使课堂富有生命性、实践性和个性化。在此前提下改进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实现教育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最终打造信息技术下的高效课堂模式。

有时候我们会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忽略了对知识的总结和梳理,但这又在学生学习知识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理清知识主干,完善知识树,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无论是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角度考虑,还是从自身教学考虑,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不断补充完善它。

首先是课文(或课时)结构体系。每一课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有其内在的联系和完整性,因而我们首先要建立好一课的知识结构图。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九课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为例:我把它分成了作家其人、字词荟萃、名句欣赏、写法探讨等几个环节。在作家其人栏目中分别从国别、头衔、作品、重要思想及言论等方面介绍了季羡林先生;在字词荟萃栏目中向学生展现了大纲要求能识会写的六个课后方格内的字分别从音、形、意等方面进行介绍;在名句欣赏栏目中,我根据文章课后练习第1题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确定以欣赏品读第4、5自然段为主,兼顾“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等其他文段中优美句子的赏析。在写法探讨栏目中,分别向学生介绍了开门见山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尤其对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了重点介绍。我把这几个环节通过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即方便快捷,又一目了然;既美观大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其次是构建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学生学习完本单元后,为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我们还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知识树。第19课《夹竹桃》所在单元是第六单元。本单元包括三篇文章分别是:18《广玉兰》、19《夹竹桃》、20《古诗两首》。

再次建立本册的知识结构体系。进一步整合各单元知识,使它们有效组合在一起。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共包括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各有侧重:第一单元着重介绍了祖国壮丽的山河;第二单元以和平为旗帜展现了战争中人们爱国、智慧、善良的一面;第三单元展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第四单元以说明文为主谈到了实践与合作的重要性;第五单元智人哲语,告诉读者做人道理;第六单元托物言志,借歌咏事物表达情志,感染读者;第七单元师恩难忘,情真意切,萋萋别情。

当然我们也有必要以册为单位做一个小学语文六个年级十二册书的整体知识树,以便从宏观上把握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好地促进各学段的学习并使各个学段平稳、合理、科学的过渡。

知识树的形成有赖于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我总结,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特点,还没能形成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借助电脑更加直观地建构知识树,形成网络图谱。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尤其是五六年级的高段学生,有意识地去总结梳理知识,早点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第一,要明确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多少知识。以六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小学前五个学段的学习,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以实际掌握为准),有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梳理能力。具体来讲:字词的掌握数量,修辞的学习种类,积累的古文诗词数量,写作手法的积累,欣赏能力如何等。一定要摸清学生知识的底,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知道学生缺什么我们才能给他补什么,修正什么,完善什么。

第二,要根据学段特点和课程特点尤其是学生的发展规律,修正,整合,提升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要立足于学生发展实际,根据学段和课程特点,不拔高,不滞后,对于学生原来错误的知识信息要及时给以更正,缺失的部分要及时填补,让知识结构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并充满活力。

第三,选好切入点把新的知识点有效嵌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使其更完备合理。以六年级语文为例,要把六年级语文的知识结构合理地并入小学语文大的结构体系中,把每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合理地并入本册的结构体系中,把每一课的知识结构合理地并入本单元的结构体系中。以学生能接受又乐于接受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如最为直观的图表法等。

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装备,帮助学生积极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整体认知,对于本学科的学习举足轻重,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完全脱离以往的教学几种模式而独立存在。而是对以往的教学模式的改造与加工,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对此进行的深化与发展,是对常规教学的一种改进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与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课题实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作用,运用计算机去学习。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时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和结尾阶段都容易出现。开始是教师对机器使用不熟练,结尾是教师过分依赖于机器。我们所教的各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各学科中的一些精妙之处并不是一部机器所能完成的,所以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也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考虑到利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目的,考虑到它是否能在激发学生探究、协助学生探究、检验学生探究结果中发挥它的最大潜能,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利用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前提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如果我们一味追求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势必会带来反面效应。我们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探究”而“用信息技术”,并不是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做到巧用、慎用、精用也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 马颖峰.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