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21
/ 2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学习

刘国彪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五台子小学 邮编: 1104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市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课堂已经成为各所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谓有效课堂,是有效型课堂或有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课堂;有效提问;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有效课堂的构建。一个课堂要有效,需要达到这样一些特点:

1、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2、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3、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 

4、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5、三学:肯学、想学、学会。 

6、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下面我将从课堂有效提问、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和课堂教育契机——错误三方面进行论述:

  1.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实践方法

要达到有效提问必须具备以下四条标准:一要有目的性。教师提问应目的明确,提出的问题必须为教学要求服务。备课时就要考虑提问的目标:是为引出新课?还是为前后联系?或是其他?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二要有启发性。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三要有广泛性。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不仅要提问优等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困生,做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胃口的需要,彻底改变由优等生“大包大揽”、“一包到底”的局面,成为各抒已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四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1. 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

长期以来,教育界普遍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的内容是经过课程教材编写者选择和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以完成教学大纲和计划为主要任务,教师备课和教学设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从学生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二)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并制定好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实现教材新功能的变化。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

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和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

(三)大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中心,他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其说是一种学生学习的方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理念,因为并不是任何一节课都适合这种学习方式,但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努力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髓——主动、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学习,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适应学生的要求。

教师的“导”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因此要肯动脑筋费力气,根据本人的特点设计有特色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前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但要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而且要使每个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如教学生新知识时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适时点拨切中要害,即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在思维的方法上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拨开迷雾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 错误,是一种有效数学课堂的教育契机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是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学生对新知理解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易犯的错误,尽管老师反复讲解,多次强调,总有些学生不能彻底改正、往往一错再错,这些情况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教学经验,可以预测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形形色色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思索、讨论中展现多姿多彩的课堂。

(一)显示错误,防患未然。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故意制造一些美丽的错误并主动呈现错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凭借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找错、知错和改错,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并改正,预先实行控制。那么课堂就会展现出它真实、精彩的魅力,学生也因此兴趣盎然。

(二)诱导错误,引发深思。

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初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故意设下的“陷阱”。事实上,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正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而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通过正误辩析,让他们从错误中猛醒过来,记取教训,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伴随着明显的正误对照,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课中捕捉错误——生成多姿的课堂。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同时教师也要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当然,一堂课,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用一个尺度去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上好一堂课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去总结。总之,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