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式的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问题导向式的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黄良经 胡晨龙 陈静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以问题为导向是一种具有显着相关性的新颖方法。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后,在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作为比较先进、逐步成熟的教学模式,本应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改革,但却成为肤浅、风格化的形式,陷入思维僵局,甚至相应地设置了教学标准,成为教师教学的负担。

关键词:问题导向式;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引言

思想道德与法治(此前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子进入大学接触到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侧重于围绕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在调适与自身、他人、集体、国家等多维度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人生价值问题、思想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而展开。问题导向式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中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在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纲凝练典型问题,将教材文本转化为一系列具有前沿性、普遍性与针对性的教学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要点;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基于BOPPPS教学模型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相应地分配、组织、开展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中主动思考与探索。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对思政课的积极意义

(一)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

问题导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拉近学生与课程知识体系之间的距离,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单方面灌输“教师说话听学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线索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体现在与学生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使抽象而困难的概念理论流行起来,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可以从讲师那里获得真正相关的知识,最终实现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目标。

(二)提升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教师要想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就要多研究问题、多解决困惑,提升课程教学的知识含量与学术品位。毛泽东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先声。虽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部分教学要点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对大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是这些教学要点在大学生人生发展新阶段、国家发展的新时代又呈现出新的特点,衍生出新的问题与新的任务。问题导向式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前提就是教师在把握教学要点的基础上,提炼具有前瞻性、普遍性、针对性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而且能促使教师发挥其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针对相关教学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教材内容,完成对教材各部分的系统化整合与重构,提升教学语言的释疑性,破除教学内容的陈旧性与低阶性。

(三)保证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它将此模型与普通的电感模型区别开来。各章的问题切入点、围绕问题的课程编制、课程教学等教学环节都是通过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教材框架体系中的问题链是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的。此外,这一问题链将把课程章节的教学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以问题为核心的封闭体系,成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在实际教学中,这个问题链可以接受学生思想政治课的理论体系作为逻辑体系。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和清晰的发展思路

定位不准、缺乏特色是制约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发展的主要原因。一些团队由于对自身条件和基础认识不清,又不了解其他高校团队的发展情况,在目标定位上容易盲目跟风,往往难以产出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导致团队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定位模糊造成方向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导致团队缺乏凝聚力和影响力;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过于分散,造成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仍然是以单打独斗为主。团队由于缺乏凝聚力、特色和影响力,不但难以吸引到人才,反而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危险。

(二)学科、年龄结构不合理影响团队协作与长远发展

很多高校由于扩招和评估的需要引进人才,这种短时间、大规模集中地引进人才,容易造成高层次人才的严重短缺。某些普通高校为了完成进人计划,不得不放松对年龄和学科的限制,难以兼顾团队的发展方向和进人需要,这就容易造成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的严重不合理。一些团队的成员大多集中于同一个年龄段,团队缺乏合理的年龄梯度,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引进的人才的学科背景与团队需要不一致,造成新进人才难以融入到团队之中。成员数量的增加不但不能提升团队的研究实力,反而造成方向不集中、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更加突出。

三、针对性改进举措的细化与落实

(一)政策倾斜激发思政课内生动力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课程特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在科学研究、职称、待遇等许多方面都得不到重视,甚至被边缘化。这种长期的“习惯偏见”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师失去了课程改革创新的主动性,不再从事思想政治课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灌输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并不少见。伴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课的不断关注,以高校思想政治课师生比例为校本标准,为思想政治工作等提供专项资金,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理论地位逐步重新定位,师生逐渐转向思想政治课,重视,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习得和幸福感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在课后环节

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布置自主探究作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经典表述,自主探索思考“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识。

(三)督导制度保证教师发挥“课程主导”作用

通过面向问题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深深扎根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中。但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导向,二者密不可分。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总体支配地位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忽视或限制。对于这个现实的基本问题,有必要从源头解决,把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还给老师。保证老师在教学期间能在没有外界因素的情况下更好地组织和进行教学。

结束语

问题导向式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发挥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依托BOPPPS教学模型,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贯穿教学全过程,是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产出的引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与学实现了双向互动。

参考文献

[1]徐适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9

[2]时学梅.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19

[3]靖治.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