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三地玩泥游戏的开发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5
/ 2

幼儿园 三地玩泥游戏的开发与实施

周玥

萧山区开悦幼儿园 311215


【摘要】 玩泥游戏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释放幼儿天性,融游戏情境于教育活动中,突出游戏活动的主动性、丰富性、发展性的特点,充分挖掘玩泥游戏的趣味性及教育价值。本课题以幼儿为主体,以本土泥巴资源为载体,创设泥池、泥沙以及室内三个地点的玩泥游戏空间,通过幼儿玩泥游戏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感知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指导技能,促进幼儿园玩泥游戏更为多样,使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三地玩泥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玩泥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人类与泥土天生就有一种亲近感,尤其农村的人们从小就与泥土为伴。在幼儿园中,探究多样的玩泥游戏是一个让幼儿亲近大自然,释放自我天性的机会。让幼儿实现真正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利于培养幼儿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2.幼儿玩泥的现状

泥巴,作为农村中较为普遍的自然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幼儿逐渐并不知道泥土也可以很好玩。幼儿的游戏环境越来越趋于城市化。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

  1. 玩泥巴游戏的价值

玩泥巴游戏从根本上尊重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质特点和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释放幼儿天性,融游戏情境于教育活动中,突出游戏活动的主动性、综合性、丰富性、发展性的特点,充分挖掘玩泥游戏的趣味性及教育价值。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儿童身心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二、研究的设计

(一)概念界定

三地:是指在三个不同的游戏情境及游戏场地,这里的“三地”即泥池地、沙池地、手捏地。

三地玩泥游戏:是指幼儿通过创设三种不同的玩泥空间,并让泥与不同的材料结合,而创生出促进幼儿在艺术、建构以及健康方面能力发展的玩泥游戏。

(二)研究目标

  1. 以幼儿为主体,以本土泥巴资源为载体,激发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感知力与创造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 通过幼儿三地玩泥游戏的开发与实施,探索出能够增强幼儿想象力与创新力的游戏,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指导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 利用泥巴资源,创设多元的玩泥巴游戏空间,促进幼儿园玩泥游戏活动多样的提升。

  1. 研究框架

根据幼儿的需求,利用幼儿园的空间及资源优势。我们开发了手捏地游戏、沙泥地游戏和泥池地游戏的三地玩泥游戏。有针对性地对幼儿游戏内容及教师指导策略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图一:

62a984071df1b_html_587cef27ad3c8fad.png

三、研究内容

(一)手捏地玩泥游戏

1. 创意式手捏玩泥游戏

在室内,我们创设了“手捏地”的玩泥空间,发展幼儿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大班幼儿的手指精细动作发育已经较为完善了,但是对于玩泥技巧却还欠熟练,需要加以练习。为此,我们针对初步玩泥技巧有了系统的练习。其次,幼儿的泥塑游戏不能孤立地开展,要与主题活动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理解,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 教师指导策略

1创编儿歌,掌握技巧

在泥塑游戏时,教师创编一些有韵律感的儿歌,促进幼儿玩泥技巧的掌握。

例如:捏捏捏,捏出一个小花瓣;搓搓搓,搓出一个毛毛虫;压压压,压出一条石子路;堆堆堆,堆出一个大雪人。美丽的四季在这里,在这里。

幼儿通过儿歌,既知道了不同季节中的事物,又掌握了泥塑的一些技巧。

2)互动展示,经验共享

在手捏地里,我们创设了一个“作品展示台”。让制作好作品的幼儿能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样既美化了手捏地的环境,又提升了幼儿对于创作的兴趣,还让其他幼儿可以通过借鉴他人的作品,提升自己的泥塑水平。

例如:铖铖小朋友想要用陶泥制作一个漂亮的水杯,但是她制作的杯子总是浅浅的,很像碗,为此她很苦恼。一次展示评价中,萱萱小朋友的超轻粘土水杯给了她启发。原来两块压成饼的泥团一和,就可以变成一个漂亮的水杯!于是,她在下一次的游戏时,就借鉴了萱萱的方法,一个美丽的爱心水杯就出现了。

幼儿借鉴别人展示的作品,从而获得灵感,创作出了新的作品。

3)适时引导,共同学习

对于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玩泥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兴趣点,适时介入,与幼儿共同探讨。共同假设猜想,共同实践检验,最终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用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幼儿掌握了多种泥塑技巧,还能让幼儿主动学习。

(二)沙泥地玩泥游戏

1. 生成式沙泥游戏

沙子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自然游戏素材,幼儿在开展玩沙游戏时常常将沙与水结合开展建构活动和探究活动。幼儿在用沙子开展建构游戏时,因不易塑性而放弃活动。于是,在与幼儿共同讨论“怎样才能不让沙子倒塌”的问题中,教师根据幼儿的提议将生泥加入沙子,将沙池中的一部分变成了“沙泥地”。并结合生态辅助材料开展了以下游戏内容。

2. 教师指导策略

1引导合作,分工细化

沙泥地游戏,需要有充分的前准备工作,为此,在活动前教师会引导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准备进行交流,商量游戏内容,同时协商合作计划,幼儿能够根据游戏前的计划采取措施。

例如:在首次开展沙泥地的时候,有些幼儿是各搭各的,没有交流。因此,建筑成果有很多缺失和重复的情况。于是,我们在游戏小结时提出“自我推荐,谁是工序王”的小游戏,让幼儿自主选择想要承担的工序内容,然后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搭建。一段时间后,再相互交流,互换工作。因为这个小游戏,幼儿开始有了分工合作的意识,不仅建筑成果更加细腻了,而且个性化特征也愈加的明显了。

2全景演示,立体建构

我们在为幼儿演示建构模板时,时常借助多媒体资源,为幼儿提供多方位的实体场景,以三维效果帮助幼儿积累建构素材,促进幼儿在沙泥地游戏中建构形式的多样性。

例如:在建构中,有好几名幼儿提出想要在“沙泥地”中,建造一个迷你版的儿童小镇。但是,他们提出“对儿童小镇的整体没有把握”的问题。于是,我在他们游戏之前,借助全景照片让幼儿更加宏观地了解小镇。

3增添材料,多样建构

我们在沙泥地中投入了自然、生活中辅助材料以及手捏地的成品——陶泥作品。满足幼儿建构细致化的需求,丰富幼儿的建构想象,同时也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还悄无声息地提升了游戏的质量。

例如:我们发现有些幼儿在建构好之后,开始用沙泥地旁边的一些落叶和小石子进行装饰。于是,我们很快地就在沙泥地旁投放了许多辅助材料,如松果、小木片、树枝、木棒、彩色石子等。幼儿很自然地就开始用这些辅助材料对自己的建构物进行美化。

(三)泥池地玩泥游戏

1. 疯狂式泥池游戏

泥池地游戏是幼儿在以泥和水为主要材料构成的场所中开展的一种游戏。同时,游戏的形式也会因泥和水的不同比例,而有所不同。泥池地游戏主要锻炼幼儿的大肌肉的发展,有效的利用泥地强大的阻碍性,发展幼儿的肢体协调性、控制力和平衡性。

2. 教师指导策略

1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大班幼儿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师设置故事情境、场景情境或主题情境等多种游戏情境的创设,促进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活动中,教师创设游戏情景,在情景中讲述游戏规则和动作标准,帮助幼儿明确游戏规则。

例如:在”泥池赶海”游戏前,和幼儿交代要去寻找海洋的宝藏,只有快速且安静地完成才能不被海底的怪兽发现。在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之下,引发了幼儿的探索欲与想象,赋予游戏以“生命”,让幼儿投入到游戏中去。

2借鉴成果,创编游戏

是指教师引导幼儿借鉴已经开展过的游戏经验,将已经建构起来的游戏前经验进行创造性使用,从而创编出新的游戏活动。从而逐步丰富幼儿的游戏形式,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

例如:泥地求生游戏是萌萌小朋友从打泥仗游戏中收到的启发。她在与他人游戏后发现,自己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于是,她想要反其道而行,让自己的衣服在泥池中保持干净。一开始,只是几位女孩子在游戏。慢慢地,男孩子也加入进来。原来玩泥游戏也可以开动脑筋且安静地游戏的。

  1. 三地玩泥游戏的收获与成效

  1. 玩泥中的成长

通过手捏地玩泥游戏、 沙泥地玩泥游戏、泥池地玩泥游戏的三地玩泥游戏的开发与实施,幼儿通过体验——思考——计划——操作——交流,在这样的游戏模式下,自然生成了一个个适合自己的玩泥小游戏,立足于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架构了幼儿在游戏中自身的知识与经验的网络,促进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感知力与创造力,使得幼儿在玩泥中感受生活、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真正的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乐中长。

  1. 探索中的积累

教师在游戏组织中,探索出针对性强且富实效的指导策略,如创编儿歌、互动展示、引导合作、全景演示、增添材料、借鉴成果等策略,能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玩泥游戏进行适时适宜的进行指导,有效促进幼儿玩泥游戏的内化发展。自然,教师在玩泥游戏中策略运用的经验积累,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指导技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1. 游戏中的突破

玩泥游戏突破观念,从一开始的室内玩到了室外,最终创设了手捏地、沙泥地和泥池地的三地玩泥空间。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说明幼儿对于玩泥游戏的热爱程度由浅及深,也正是这样多元的玩泥空间,造就了多样的玩泥游戏。建立玩泥游戏资料库,为今后我园的玩泥游戏增添了学习资源,以便后续的借鉴学习与优化,促进我园玩泥游戏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