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刘艳红

南昌工学院,330108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业界越来越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为探求如何实现学生心理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对相关内容展开了研究探讨。通过分析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认识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不断提升个人的韧性和坚定个人意志,推动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和处理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心理教育实效性的实践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实效性;提升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大学生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就是高校重点推进的工作内容,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高校愈发注重把握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与思想动态,确保心理教育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我国高校教育体系较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化研究相对有限,所以无法完全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定具备高水平实效性。并且大学生心理教育需要立足于实际环境与具体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实现大学生心理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一、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韧性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引导其提升心理素质水平,指导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强化心理韧性。基于当下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战略指导,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而这对大学生往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尤其是当下社会就业岗位竞争逐渐激烈的环境中,大学生不断提升个人的韧性,有利于促进其进一步坚定个人意志,推动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和处理问题,在挫折中提升个人能力。

(二)促进和谐校园环境

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乐观积极的处世态度,能够进一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这对于大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和谐共处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和谐的校园环境又能促进大学生的上升发展,通过物质环境与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实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因此,基于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等作用,有必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1]

(三)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对创建和谐稳定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从其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水平的作用就能体现出来。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大学生群体作为即将步入社会,担任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活动主体,其心理素质水平会对社会发展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高校要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持续性影响与作用。

二、提升大学生心理教育实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开设提升幸福感课堂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指导大学生活获得幸福感的体验课堂,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进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可以基于线上咨询衔接线下服务的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同时,要注重保护好大学生群体的个人隐私。这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群体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帮助,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与思想动态,防止一些过激行为的发生。例如,线上课堂可以设置成以下形式:“如何获得幸福感”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线上指导大学生进行个人模拟—提供线上咨询。其中,高校要确保线上课堂支持隐藏学生真实ID,但是控制中心可以显示学生真实身份与信息。通过保护学生的隐私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保障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二)创新心理辅导活动

一些大学生会由于性格内向、问题情节较复杂等原因,不会主动向心理辅导员进行咨询或寻求帮助。高校可以通过拓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来引导学生正确认心理咨询等服务。通过降低学生的防备心理,循序渐进地引导其主动寻求帮助。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依托积极的朋辈关系引导大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不仅能够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还能促进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国外一些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实际教育环境进行设计与完善,定期带领大学生开展朋辈会心团体活动[2]。另外,教师团队还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大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联合各大院校师资力量进行具体分析,探索全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

(三)实践引导大学生提升认知

高校可以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渠道,通过实践历练促进大学生获得“自我实现”。同时,教师要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通过拓宽大学生的眼界指导其强化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大学生提高个人认知有利于促进其增强其对社会的感悟,进而强化大学生的积极人格。高校可以与当地一些公益组织或机构进行合作,通过设置必修与选修项目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基于公益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与困难。并且大学生在公益活动中践行“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立德行善,助人自助”,可以提高其对感恩、奉献、互爱等道德自觉的认识。这有利于大学生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还能引导其养成社会责任意识,规范个人行为。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推动民族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关乎着社会事业建设的走向与成果。因此,保障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效性极其重要。高校应当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实,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和完善教育服务,促进大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养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向社会输出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仲卫,朱风书,颜军.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载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实证研究[J]. 校园心理,2022,20(02):126-128.

[2]梁悦. 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5):152-153.

姓名:刘艳红(1992年5月18日),性别:女,民族土家族,贵州省铜仁市人,学历:本科,职称助教,单位:南昌工学院,单位邮编:3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