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学旅游教育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高校研学旅游教育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黄露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研学"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游学方式,两千多年以前,孔子曾率领门徒在鲁国周边国家开展了历时十四载的游学活动,他是中国游学的开创者。游学的求学形式一直延续到了宋代,已相当普遍。在《有关促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若干意见》颁布之后,科学发展旅游也受到了社会普遍重视。在江苏、上海等省首先试点,之后全国其他各地中小学校也相继响应,研学旅游的势头也愈演愈烈。

关键词:高校教育;研学旅游;创新模式构建

引言:旅游的"文化属性"和"实践体验功能"能够为实践教育提供课程资源和公民终身学习的平台,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它将服务于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加强学生与生活、社会、自然的联系,激发学生创新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旅游"的跨界活动,成为1+1>2的创新模式。由国家旅游旅游研究院主编的《中国研学旅游旅游发展报告2017》里明确指出,"‘人生远足’课程化研学旅游旅游实际发展模式对‘旅游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变革’有着较强的示范性意义,是研学旅游旅游发展可以参考和发展的成熟发展方式"。

1高校研学旅游教育模式的兴起

科学旅游来源于十六世纪的英格兰,当时科学旅游是权贵们的特权,不过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研学旅游开始在普通人中流行起来。研学旅游发展到今天已构成了全新的教学系统,国内外的科学研发旅游在很多的意义上都是模仿着外国的科学研发旅游模式,科学开发旅游引进我国后按照中国本土的方式形成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科学开发旅游。

2高校研学旅游现状

在中国旅游研学方面呈现出了三点和西方研学比较不同的地方:第一个就是在研学旅游制度方面,由于外国的研学历史发展比中国国内的长,所以外国的研学旅游制度也更加完备,研学旅游的方法也更加科学多元,而国内的研学旅游方法首先进入我国的是在九零年之后才进入我国,到如今也仅有二十余年。研学旅游刚引进时国内还会遭到传统教育体制的抵触,不过由于国家的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变革以及家长对教育观念的改变,研学旅游已经被更多人所认可,不过目前国内外的对于研学旅游的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机制还是有较大的差异,国外的比较强调学校的经营自主权,是以学校为主体;而国内的则主要是以组织管理机构为主体,因此学员们的研学旅游积极性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其次是研学旅游内容,在国外的研学旅游内容主要包括了职业选择、自然环境感受、传统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学校甚至还把这一特色内容载入了大学的招生简章中;但是,我国的研学旅游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而研学旅游方面的教学内容中通常都会设有一些选修课,课程的设置虽然使研学旅游目的性更强,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高,可是研学旅游方面的教学内容也较为单调,并不能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条件下形成并得到提高与掌握。这也是目前研学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还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最后就是旅游研学的目的,中国国内的研学旅游目的大多都是相对独立的,有的是希望在学员未来的升学中成为一个加分项筹码,要么就是为了更多的学习利益上的问题,有比较多的功利心态在其中;而在国外的学校则更多的是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有些院校也会把在这些学校的研学旅游成绩当做是否决定该生在该校学习的重要参考条件,但相对于学校在研学旅游中究竟获得过什么比赛的名次,校方比较关注的还是学校进行过多次研学旅游。

3旅游研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学旅行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使中小学生逐步走向了封闭的教学空间,也彻底改变了中小学生的传统学习方法,为我校推行素质教育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在研学旅途中观察研究、体验生活、参与学习,不仅感受了团体旅游的快乐,还能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但就客观而言,在研学旅游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3.1研学产品良莠不齐

学校研学旅游多和旅行社合作,为自驾人提供了开发机会,这个大蛋糕让大小自驾爱好者都愿意加入其中。因此,各类科技开发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但所发展的一些科技开发项目却出现了良莠不齐的问题。例如有的学校的科技发展活动项目比较简单,大多采用"游戏+劳动经验"或"观摩+动手制作"这样的活动形式,比如让学生们在某个农庄里打游戏、包水饺、烤地瓜。所以,学生们最好在科技发展活动之前去科技发展场地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科技发展活动,以免迷乱了眼。

3.2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他们是参加科学开发旅游的主体人物,但由于程度偏低,不能在科学开发旅游中很好的凸显其主体身份。他们事先不会完成和研学有关的功课,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时间参加游戏。在教学环境中,鉴于安全因素,老师对他们的行为也有约束,也没有自主性。所以不能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对学员实际素质和个人素质的训练功效。

3.3研学过程探究不足

中小学生的研学旅游活动尚在早期发展阶段,所以总体开展的成效不大理想。一方面研学旅游活动已出现了重旅游、轻教学的现状。一方面有些孩子研学活动还流于形式化,穿着新鞋走旧路,实际上还是以旅游活动为主,研学形式比较单调。外表看中小学生们玩得很高兴,但是热闹地游戏过后,在学生心里留存的东西却甚少。另一方面,研学与旅游活动也面临着虽有认真学习、没有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是,中小学生们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往往停滞在粗略观察、浅尝辄止的学术表层,而并未真正加以思考研究。在活动完成后,中小学生基本上是没有有用的效果。

4研学旅游新模式构建的要点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兴专项旅游,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将青少年带出传统"围墙式"教学环境,充分利用情景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既培育了青少年的学科素养,又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开了素质教育的另一扇门。今年七月,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政府办公室出台了《有关继续降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阶段学生作业承担和学校训练负荷的若干意见》,"双减"政策更加注重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求加强校内课堂与校外实践的结合,全方位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研学旅行,正是在"双减"后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推进图书科学知识和现代社会实际的深入融入,推动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发展。

4.1知行合一,打造魅力新课堂

研学旅是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实践相结合的校外教学项目,是集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开放式等特点于一身,有利于促进"知"和"行"的统一,是立德树人、启智明辨的重要方式。

寓教于游,立德树人。研学旅行在承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学思想与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现实,参考国外成功经验,逐渐演变形成的中国教育的创新理念。研究旅游的"研"和"旅"的融合,即通过旅行体验,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真实的情境体验。研学旅行,是学校校内教学与校内外教学之间互相衔接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课本内容以及地方特色,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体验等多个方面选择和确定研学旅行的主题,拓宽青少年获取综合知识的路径。另外,通过研学旅行还能够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还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丰富青少年的情感体验。

寓教于史,启智明辨。研学旅行是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拥抱中国智慧、提高文化自信的必要之举,是学习厚重历史、认识多彩世界的一扇窗户。其中,通过红色的研学与旅行寓教于史、启智明辨,可以提高广大少年儿童对历史、新中国史、改革与开放历史,以及对社会主义历史的正确认识。儿童不但能够在视觉上直接体验,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画面"触摸"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加了解历史和人类为什么选择了中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红色研学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深刻感悟。借助红色研学,可以使广大青年学子重温着一幅幅鲜明生动的革命历史图片,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更近距离、更真切的感受感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进而更焕发出一个新生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巨大力量。

4.2研游一体,释放产业新动能

二零一六年,国家教育部等十一部门专门发布了《有关促进我国研学旅游的若干意见》,研学旅游的发展蒸蒸日上,带动了研学产业的蓬勃发展。

研学产业,瞄准未来。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旅游+教育"的新型旅游业态,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研学旅行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其上、中游属于供给侧,下游属于需求侧。研学产业链的上游是研学旅行的根本,包括基地、营地设计、建设和相关设备、装备生产等,是整个研学旅行产业中最关键的环节,研学基地建设及其相关配套措施直接影响到研学旅行的成效,需要根据市场和时代需求,为研学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服务。研学产业链的中游是研学旅行的载体,负责对研学活动的宣传与推广,包括各地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留学机构和销售平台等,它是联系研学旅行目的地和家校沟通的桥梁,要不断提升研学旅行产品对于青少年的综合吸引力。研学产业链的中下游是研学旅行的主体,包括学校和学生家长,以及知识性旅行和教育旅行有需求的其他群体。作为产业链的需求主体,他们对研学旅行的市场规模起到了助推作用。新疫情下,政府要统筹协调研学产品的供应侧与需求侧,并努力争取二发力,积极把握各个阶段。

总结:研学与旅行颠覆了学校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也转变了孩子的学习认知模式,使他们回归自然,亲近世界。这是一次可喜的教学改革,也得到了专家与社会人士的一致肯定。然而由于定位错误、教学能力欠缺、安全重责、师资实力欠缺、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影响着科学研发旅游发展的深度。但相信,只要学院及教师同行们积极思考科学研发旅游所出现的问题与处理措施,争取各方合作和帮助,一定能够整体促进科学研发旅游项目的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我国研学旅游历史发展与思想演变[J]. 陈东军,钟林生.  地理教学. 2020(23)

[2]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与研究进展[J]. 陈东军,谢红彬.  世界地理研究. 2020(03)

[3]2015—2017年广西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研究[J]. 彭蓉,邓蒙,覃娴静,冯俊,韦小飞,凡滇琳,冯启明,李贞.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20(03)

[4]海南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黄丽,吴肖淮.  中国市场. 2019(36)

[5]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生态系统能值分析[J]. 隋春花,陆宏芳.  生态环境学报. 2019(07)

[6]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研究[J]. 曾敬.  图书馆建设. 2019(04)

[7]中小学如何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研学旅行?[J]. 李岩,赵兴花.  中小学管理. 2019(07)

[8]彰显指导价值: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应为与可为[J]. 费玲妹.  中小学管理. 2019(07)

[9]传统旅游城市旅游业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以桂林为例[J]. 黄月玲.  社会科学家. 2019(06)

[10]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研学旅游服务创新策略[J]. 金龙.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9(05)

作者信息:黄露女,1982-),籍贯: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