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莫小海 

广东省怀集县实验小学  526400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局限性,难以进行独立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向着独立性、灵活性、多样性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进一步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尤其是教学工作如何围绕学生开展有效调整,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确保学生形成完善的思维能力与提升数学素养,成为了广大教师极为关注的议题。特别是加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和培养,需要数学教师充分认识学生需求的变化,根据教学内容作出积极应变,不断增加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确保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并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完善而全面的思维意识,进而增强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一、小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

(一)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从对小学数学的知识架构分析来看,其包含大量的理论概念、几何问题、抽象思维以及生活应用问题等形式,为学生深入学习以及全面掌握设定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将数学思维从简单化低年级数学练习中转换与提纯出来,尽可能地培养与锻炼创新型的思维与能力,全面化、技巧化、细节化地去考虑所有问题,从而从理解问题本质的基础上得到答案与结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而这也是进一步整合生活实际与数学内容、抽象概念之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有效情境、培养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实践价值。

(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与智力

小学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面上的知识与概念,而是通过理论的介绍与引导去真正地解析实际问题,从而在思维锻炼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智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较为关键与重要的部分,而且数学思维模式与能力的塑造与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其中循循善诱、步步引导、慢慢渗透,采用科学化、合理化、适合化的方法与手段加持,才可最大化地提高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实现从机械化步骤到灵活性方法与技巧的转变与精进。以培养数学思维为原则和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本身过程也会由于巨大的挑战充满一定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为参考,以跳跃性、趣味性的方法手段为加持,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以及锻炼各项基础素质的成长当中。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以数学题目为引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各种各样的题目,而这些题目犹如镶嵌在数学知识树干上的一片片树叶,很好地将数学知识点串联了起来。为此,必须重视以题目为抓手来推进教学,确保学生可以在认识题目、理解题目与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形成思维能力,尤其是养成完备的发散思维能力。数学应用题中通常都涉及多个数字、变量和常量,对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代表性的应用题为抓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答应用题的方向和思路的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和点拨,确保学生能够在“思维卡壳”时及时捕捉灵感,找到顿悟的方向。其次,教师要注重数学题目的有效评价与反馈,既要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并解答题目,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题目背后蕴藏的关键知识点。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回头看”意识,对自己的错题进行搜集和整理,使之与日常学习串连起来,突出错题的启迪价值,确保自己从错题中思考更多内容,形成发散思维意识。

(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涉及“对称”“平行”“质数”等术语,以及“体积”“容积”等概念,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诸多要求。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在学生原有思维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其他数学思维的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生动地展示数学知识,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数学知识“活化”。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推动学生以下数学思维发展。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的演示功能,发展学生抽象性思维。众所周知,小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擅长运用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对于一些涉及空间概念的数学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所以教师就应该将数学概念、数学关系等知识用图像或动画的形式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来,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提供清晰有序的思维动态,从而使其由具体形象思维顺利地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从中有所感悟,达到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内容时,如果教师单纯的让学生去观察书本上的立体图和平面图,学生就很难理解。因为小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更不用说将图形转化为立体实物的能力了。所以,教师要从小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例如可以借助积木,使学生认识各种几何体。这样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已渐渐被广大数学教师所重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数学的实际特点及小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深刻性、批判性,为其思维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球.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2(23):66~67.

[2]盛保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6):96~97.

[3]谭劲.小学特色科技教育体系探索与创新[J].创新人才教育,2015(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