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策略研究

张雅

天津市西青区逸夫小学 天津市 300380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课程与生活的关系,使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应学科生活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策略。

【关键词】回归生活;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存在问题

通过认真阅读“道德与法治”课程,我发现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从生活情境中挑选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增加学生与课程的亲密度。拉进学生与课程的距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那就是生活气息。与教育现状相比,不少德育与法治专业教师的生活化教学意识淡薄,对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较少,对生活化思维的培养较少,课程教学形式不强调生活化,这就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巨大距离。这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遗憾。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回归生活。适应学科生活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古板的教学方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教师仍然采取老套的教育方式,难以发挥道德和法治的教育价值,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时,在大多数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而且,教师忽视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社会,使学生难以认识到道德学习和法律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目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只是凭借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同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只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与学生的合理沟通,这使得学生很难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失去了教育价值。此外,教师采用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对道德和法律学习失去兴趣,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际教学时,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没有深入的了解,脱离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无法达到道德的教育。最后,教学难以应用于实践。我国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很受欢迎,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而且在家长的保护下,他们往往依赖他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他们很少关注社会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怀疑,认为老师的案例不实,不重视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同时,学生不能将自己的道德和法律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的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带头作用。如教师讲解《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时,教师可以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整洁的教室和脏乱的教室对比图,引导学生选择理想的学习环境,从而引出值日生的基本职责,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身作则,在发现班级中有垃圾时,应及时进行清扫,为学生做出榜样。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明确值日生的职能,并能爱护班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周围同学的行为,有没有随地乱扔垃圾,或者破坏公物,或者扰乱校园秩序的不好的行为,使得学生意识到,爱护校园环境,维护校园良好秩序是每个学生的职责,发现不好的行为要及时制止。每个人都可以让校园更美好,培养、增加学生的使命感。

(二)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化情景的构建是课堂教学的助推剂,不仅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也能够将课程的性质很好地凸显出来。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双重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既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形成道德素养。如教师在讲述《班级生活有规则》时,教师能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过马路应遵守的交通规则视频,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并且,教师应向学生提问“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提出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发言,并结合学生的回答,播放交通事故视频,使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以此作为基础,引出班级生活中的规定,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遵纪守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素养。

在教学《生命最宝贵》这一课内容时,在第一课时,设计小活动,让学生“长出大肚子”,体验孕妈妈的辛苦。弯腰捡东西、系鞋带、或者运动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孕妈妈的辛苦,再配合课前对妈妈们的采访小视频,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妈妈在孕育新生命时经历的辛苦,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爱,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自己的健康成长对整个家庭来说非常的重要,从而使学生从自身内心意识到珍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二课时,安排学生蒙住眼睛,从书包中拿出语文书,彩笔等文具。或者蒙住眼睛从自己的座位上走到教室门口,再走回座位,短时间体验盲人的生活,再通过聊天讨论环节,引申出身体不管是任何部位的缺陷,都会给生命到来不可弥补的遗憾,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自己的生活,从而使得学生体会到,远离危险的重要性,珍惜自己的生命非常重要。通过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活动中,深入体会到了生命的重要,生命最宝贵。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开展课外活动

对于学习来说,很多老师习惯在课堂上采用提问的方式或者是做习题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收获到的学习体验并不好,没有凸显出学科教学的趣味性。相反,老师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同学们用多元化的角度去认识生活,认识课程的方式更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品质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展课外教学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如教师在讲述《安全记心上》时,三年级的学生虽然自主活动能力增强了,但是安全意识却比较淡薄。不注意用火、用电的安全,不注意交通安全、游泳安全,时常存在侥幸心理。此阶段的学生是有自己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应先在学生心中树立安全意识,再进行安全自救和防护的技能训练。大环境下,无法走出校门具体实施,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上观看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或表演情景剧的方式安排两位同学表演母子二人过马路,请一位同学拿着红绿灯指示牌显示红灯亮了。教师在“母子”二人要不要红灯亮时穿过马路的对话中寻找话题放学或其他时间注意交通安全,在教学时教师心中应把握这样两点:一是“规则”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设定的,如果遵守就比较安全,如果不遵守那么遇到危险的可能性就会很大;二是学生怎么看待过马路这件事是需要通过课上的思想碰撞以及课下的亲自体验综合得出的一个结论,课堂上的思辨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通过此种教育方式,有效规范学生社会行为方式,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四)促进实际应用

实践出真知,生活化实践不仅能让学生很好地将课程中的知识内化,也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地进行反思,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让学生朝着一个更加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结合生活实例,提升学生道德法治素养。如教师在讲述《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调查,询问学生平常做哪些家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做家务不仅是掌握一项生活技能,同时,也是关爱父母的一种表现。通过此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此外,这使得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创造生活情境。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J].考试周刊, 2019,(44):123

[2]郑燕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艺术, 2021,(03):12-13.

[3]于虹.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 2018,(31):58-59.

课题批准号:EHE21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