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下中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研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6
/ 3

积极心理学下中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研析

胡晓丽

武定县职业高级中学 云南楚雄 651600

摘要:积极心理学主张情绪引导,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此在积极心理学下,要深入探究对中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中职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并在积极的环境中对其进行积极的情绪引导,走出心理误区,走出情绪阴霾。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探究抑郁情绪的干预对策,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善于疏导不良情绪,具备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中职教育;积极心理学;学生抑郁情绪

前言: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基于中职教育视角,要从学生主体、教育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出发,全面剖析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而后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获得幸福、体验快乐,进而形成积极性上的精神品质,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即为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具有积极的导向性,在专业研究中注重探究如何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积极人格的形成等。例如积极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认为积极人格特质是可以通过个体潜能的激发与强化而形成,具有可塑造性,在积极人格的形成中也是一场情绪的体验。总而言之,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干预中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发展,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人格,不在学业中消耗自身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够认识自己的情绪变化、接受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疏导、情绪转化。基于上述,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场变革,也是心理学的新思潮,其将研究的重心放在积极的相关因素上。例如在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激发个体产生积极行为或积极情绪,而在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中,更突出主体的自主性,在后天的引导、培养下产生积极的态度,有能力调节抑郁的情绪,使主体能够通过自己主观的行为变化、心理变化等发生改变,克服心理障碍,进而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1]

二、中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中显示,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3.5亿人受抑郁症困扰,我国抑郁症患者将近9500万,具有抑郁症或抑郁倾向的人大幅增加,在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中,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 抑郁症患者中50%的人是在校学生,影响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在中职教育背景下,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因素也受到特定的教育环境影响,如中职教育体系中的学生主体大多为知识能力不足、文化基础不足的学生,认知能力可能存在较弱的现象,在人际关系处理、情绪疏导、学业完成等问题中存在着能力不足的现象,这也会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下面将从中职教育体系出发,探究中职学校中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因素:

(一)学业压力

相较于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更侧重于技术技能培养,也存在一定的学业压力,尤其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如果校园学习“内卷”严重,则会让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学生产生抑郁倾向或抑郁心理。且由于家长对学生的高要求使其学习负荷较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仍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积极心理学是围绕着幸福感而展开的研究,其注重学生主体的情绪体验,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则会增加引发抑郁情绪的风险。对此,在积极心理学下,应教会学生如何平衡学业和生活,在积极心理的暗示与引导下化解压力,或是引导学生将学业的压力转化为积极学习、积极生活的动力[2]

(二)人际交往

校园是一个相对纯净的人际交往环境,但是学生的性格各异,在校园生活中难免会产生碰撞、矛盾等,因此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果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长此以往会引发学生的抑郁情绪。且中职教育是集体生活,学生必须需要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譬如懂得分享、平等交流等。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引导打开学生的心扉,在心理疏导中使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养成团结互助,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教育工作者也以此完善教育体系。

(三)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一般是由人际交往衍生出的问题,这一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深,是学生抑郁情绪形成的推手。在中职教育阶段,学生初步形成了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一些学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性格的影响下,极易发生校园霸凌事故。例如,在中职教育中,一些学生会因为不一样的行为表现而采用嘲笑、侮辱等方式对待他人,情节较轻的情况是给其他学生贴标签、取外号,情节严重的则会出现施暴问题,这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有着极坏的影响,在长期的心理压力、语言暴力、行为暴力下,使自身的心理受到了影响、产生抑郁情绪[3]

(四)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这点因素比较全面,其中包含了上述分析的所有问题,学生在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校园霸凌等问题中如果不具备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则会走入心理误区,进而引发抑郁情绪,这也验证了积极心理学导入的价值,需要学生通过情绪调节的方式形成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例如在中职教育中,关于人际交往问题的处理,如果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则会让其产生焦虑的情绪,陷入抑郁的情绪低谷中,若是找不到情绪的宣泄口,就会将负面情绪堆积在心理,一旦到达一定的峰值,就会出现情绪爆发的不良心理现象。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抑郁情绪疏导中的应用要点

在传统的中职教育体系中,更注重能力教育,对于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心理教育的应用不到位,这也是近些年学生群体抑郁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对此要做好中职学生的兴趣疏导,将积极性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体系中,既要明确现状,剖析根本,也要完善教育体系,找到适合中职学生抑郁情绪疏导的办法和策略,能够直面问题,构建和谐校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塑造其积极人格[4]

(一)明确教育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也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结合主体特点明确教育目标、明确积极心理学应用要点,使该方面的教育内容灵活的渗透到教育工作中,不刻意的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目标。同时在目标导向下,让该项工作有序推进,也让抑郁情绪干预与引导工作有的放矢。例如在目标设立中,以形成积极态度为阶段性目标,从积极的视角出发,关注到学生在中职学习、生活环境中存在的主观问题、客观问题等,对消极心理、不良情绪进行矫正和引导,使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另外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尽量在学生产生问题前引导其形成积极人格。

(二)组织实践活动

积极心理学强调互动和体验,因此要采用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能够将学生引入到积极的氛围中。例如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带入到积极的情景中,中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带动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情绪疏导,积极的融入到不同的环境氛围中,进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感,将积极的态度升华为一种积极的生活行为,在互动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积极关系,从而领悟人际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等,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而预防或缓解抑郁情绪[5]

(三)完善教育体系

抑郁情绪的干预与疏导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因此需要不断的完善教育体系。例如,相关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调研工作,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性格特点等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调研,并将其整理在一个表格内,以数据整理分析的角度出发,从宏观到微观,从局部到整体,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与实际问题,明确学生是否存在抑郁心理、抑郁倾向等问题。其次要从个体角度出发,梳理现状,剖析学生抑郁兴趣的产生的原因,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寻求解决策略。最后在策略的实施与应用中,边实施边观察,根据学生主体的反馈调整策略,深化教育的有效性,切实的做好抑郁情绪干预,让积极心理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6]。简而言之,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学体系的完善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现状的调研,反思教学现状,梳理教学问题,另一方面要构建以积极心理为主导的教学课堂模式,引入PERMA模型,将积极情绪导入到教学体系中,以交互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交流,并传递积极思想,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四、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抑郁情绪干预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积极的形式、积极的环境来对学生抑郁情绪进行干预,引导学生自主的走出心理困境,下面将从中职学生的视角出发,分析积极心理学在抑郁情绪干预中的应用:

(一)抑郁情绪原因分析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也要基于学生主体分析抑郁情绪的原因,而后开展相应的积极活动来引导学生走出困境,能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情绪,分辨不良情绪或抑郁情绪,允许不良情绪存在的时限为1/24,积极乐观情绪要远远大于抑郁情绪。例如在个体问题的处理中,首先要以平等的沟通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说出来,如“在中职学习中,父母对我的期望非常高,平常不仅要在学校学习,还有上补习班,有很大的压力,觉得父母的期望压得自己喘不过来气,在一次考试失利后,父母虽然没说什么,但我很焦虑、害怕,甚至恐惧考试,这次考试后所有的时间也都被父母支配,好朋友也不和自己来往了,渐渐的与朋友没有了共同话题,一次我主动找朋友聊天,他没说几句话就和别人走了。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我越来越焦虑,不想与人来往,不想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说什么我都想反驳,尤其是与朋友的相处,我非常珍惜这段友谊,和朋友的逐渐疏远让我的情绪越来越低落。”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要转换身份,要以朋友的身份走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去了解学生所遇见的问题、面对的困难。其次要结合学生的“主诉”来总结分析,一方面从情感角度,分析学生抑郁情绪的原因,如学习压力大、朋友关系疏远,另一方面心理专业角度出发,根据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评,为后续积极心理学的干预做足准备,在原因分析中,要从宏观视角到微观视角,全面的对学生抑郁情绪的形成进行分析,如在学生在考试失利后产生的抑郁情绪可以分析这位学生的抗打击能力较差、心理脆弱、在学生与朋友的交往中可以看出这位学生的心思敏感,不善于情绪疏导[7]

(二)干预抑郁情绪

在完成原因分析后,要明确学生主体抑郁情绪干预的方案和措施,有效的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干预方案中。

其一,对心理问题、抑郁情绪进行评估,逐步完善学生资料,并通过心理测试来完善数据,整理学生主体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等有关因素,而后制定干预目标。例如制定短期的干预目标,通过积极的情绪引导,初步消除其焦虑的情绪,使其正视家庭关系、正确看待人际交往,打开自己的心扉,有走出心理困境的想法。而后建立长期目标,在积极心理的引导下塑造积极人格,对生活有积极的态度,提升幸福感,同时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再次遇见这种情绪问题、矛盾问题,不是将自己套牢在一个安全保护区内,或逃跑,而是积极面对,积极的解决问题,采取积极的行动,或是寻求帮助[8]

其二,积极心理干预。在积极心理干预中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手段。例如采取性格优势干预法,结合学生主体的性格特点,挖掘学生主体的性格优势,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长处,将学生导入到积极的环境中,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达到一个积极的状态,不断的提升自信心,提升情绪疏导能力,在性格优势的导向中逐渐消除抑郁情绪[9]。或是通过积极心理暗示法,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将学生导出心理误区,使其正确的审视自己,意识到当前的心理误区并不是“天大的事情”,只是生活的调味剂;或是采用积极回应干预法,通过双方的干预方式,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例如在该学生朋友相处的问题中,既要从学生主体自身角度出发,也要以积极回应的方式对抑郁情绪进行干预,通过积极的环境、健康的关系来疏导学生;或是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借助24个优势特征测评量表,发挥优势效应。

(三)营造积极氛围

环境对抑郁情绪的干预与影响非常大,因此在抑郁情绪的干预中,要结合积极心理学创造积极的环境、营造积极的氛围,并让积极的情绪延伸到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例如中职院校相关教师或是教学管理部门可策划以积极心理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尽量策划集体性质的活动,以此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在活动中渗透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抑郁情绪、走出心理困境。譬如开展以“幸福校园”“阳光班集体”、“我的青春我做主”“追梦美少年”等主题活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积极排练节目,上台展示。在排练中,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学生的心凝聚在一起,在排练期间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进而创造了一个积极的环境,为性格孤僻、内向或是存在抑郁情绪的学生制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使其能够克服抑郁情绪影响。另外锻炼是最好的排解抑郁情绪的方式,规律的生活与睡眠等干预措施,例如组织体育社团的方式营造健康、积极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运动的方式疏导情绪,找到自我调节的方式,以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排解烦恼。

结束语: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下,要采用积极的方式营造积极的氛围,在积极的环境引导下疏导学生的抑郁情绪,对学生抑郁情绪进行干预,克服心理障碍,融入到积极的环境氛围中,形成积极的心态,不将抑郁情绪积压在心中,走出心理误区、塑造积极人格,收获积极、快乐、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蒋立.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24):133-136.

[2] 赵金萍,戴晓晖,刘云章,等. 积极心理学策略对心理异常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压力知觉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 中国健康教育,2021,37(7):656-658,664.

[3] 桂捷,邵洵. 积极心理学对高职学生手机依赖影响机制探讨 ——以某高职院校问卷调查为例[J]. 鄂州大学学报,2019,26(6):72-74.

[4] 吴姝璇.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技工院校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及解决策略[J]. 百科知识,2021(12):45-46.

[5] 夏禧凤,潘沃鑫,尚鹤睿,等. 大学生独处行为与抑郁情绪的关系:防御机制的调节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1):113-119.

[6] 宫火良,陈永强,李淑雨,等. 童年创伤经历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 ——应对方式和应对灵活性的双重中介作用[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2,37(3):122-128.

[7] 彭韫霏,辛子悦,周祺宸,等. 大学生压力和压力信念与躯体化、抑郁及焦虑的关系[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24):110-115.

[8] 刘军.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安全建设策略分析——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的运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1,31(3):198.

[9] 陈慧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教学研究[J]. 科学咨询,2020(15):22-23.

作者简介:胡晓丽(1976.08-)女,汉族,云南楚雄人,本科,武定县职业高级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职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