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及实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7
/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及实践探究

刘小飞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在带给学生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发展。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发展环境下,就学生的思想发展予以理解,并进行更好的引导,强化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才能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想之路越走越好。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探究

引言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推动文化进步,这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带来机遇,也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指明了方向。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要在切实分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利弊影响的基础上,一方面把握好“互联网+”带来的广阔空间和便利条件;另一方面针对“互联网+”出现的网络信息庞杂、监管缺失所带来的种种恶意曲解等弊端,以及学生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不良认知提出解决对策。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正能量,提升中国软实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助推器,既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又是亟须加大力度解决的重要问题。

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新特征

1.1教育途径多样化

网络的连通性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及思维方式,学生的眼界更为开阔,思维越来越呈现出跨时域化、行为化、创新化、群体化、交互化的新特点。。1。互联网的发展也使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更加多样,网页新闻、贴吧论坛、报纸杂志、学者专家讲座等各种平台都能让学生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网络的便利也使学生与社会融合度增高,每个人的参与度都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易于接受新事物,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1.2思维模式“浅表化”

“数字化”、“开放性”的特征使得网络成为当下最大、可贯连全球的互动平台,这虽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减小了阻力,但同时,“互联网+”特有的信息爆炸使得大量未经筛选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眼前,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逐渐弱化。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入学生学习生活的难度加大,对学生进行正确导向的难度也更大。不仅如此,“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使学生眼花缭乱,面对大量信息的冲击,学生无暇筛选,逐渐形成大致浏览内容而无法深入分析的思维方式,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时,下意识地使用了这种“浅表化”的方式,只知表面而不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这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对大学生和高校教师思维方式的影响

从简单的由此及彼关系到多维影响关系的转变。在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秉持“因果论”这样的教育理念,他们认为影响大学生今后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于他们前期所受到的教育和形成的行为习惯。“互联网+”技术相对于传统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途径:通过对于大量群体的研究和数据的分析,从相关性的角度出发来找寻客观规律,分析客观行为和发展态势间的影响,对于今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进行预测,同时,通过对于数据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展开不同的教育,从而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2.2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影响

互联网+”的引入是思想政治教育由粗放、概略的教育形式向精准、高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潜意识里指导人的行为和思考模式的一种教育,是深层次的、难以实际考察的教育。基于“互联网+”的理念可以得出,大量的行为、教育、思想等数据,可以无限接近真实思想。“互联网+”技术通过对海量目标人群的定向跟踪和数据分析,可以掌握教育对于思想影响的客观规律,从而可以实现传统教育无法达成的动态教育模式的转化。“互联网+”技术可以定向跟踪目标群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客观评价思想行为,避免人为观察的主观性,其次,通过“互联网+”的预测,可以及时跟进和调整教育方式,避免传统教育带来的滞后。

2.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教育质量也较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网络的自由性很强,信息比较广泛,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为便捷。在网络上,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多种多样的信息,知识面也得到拓展,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储备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综合素养,以便更好地从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权威性被弱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在课堂进行。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的权威性逐渐弱化。一方面,学生掌握并使用互联网的技术高于教师,在互联网上,学生获得的信息广泛,远远超过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教师的一些话语常常受到学生的质疑,权威性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在网络上,微博、微信、各大网站等都在发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只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的定位也逐渐模糊。网络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新闻等在某种意义上也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可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5.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给学生造成思想困扰

互联网中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但是,大量的资源中也蕴含着较多不良信息,这就对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互联网具备信息实时性更新、浏览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极大喜爱,容易导致学生沉溺其中,因此也就降低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当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查询手机,不会独自思考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弱化学生的社会个体功能,并且还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6“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自由的环境允许网民在网络上随意表达错误观点,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巨大冲击。目前的网络环境相对混乱,内容良莠不齐,学生的价值观因此受到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对于未经世事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受挫的现象,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带来巨大危机。同时网络营造的公共话语空间不断解构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威,削弱主流媒体话语效力,依靠主流媒体支持的传统教育体系面临着“互联网+”自媒体化的危机。在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可传播的网络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传播地位呈下滑状态。学生作为与社会联系较少的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塑造的过程中,不良网络信息极易导致其价值观念模糊。这不仅表现在理解正确的思想时产生偏差,而且会在行为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出现道德意识淡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偏激、自负傲慢以及不负责任等问题。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3.1转变理念,关注学生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如今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逐渐与“互联网+”理念相结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渐“互联网+”元素的渗透。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教育,满足社会要求为最终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思想态度的变化情况。其次,各高校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应当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顺应时代发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有效的教育理念,并在不断的教学活动中发现不足与缺陷,及时作出改正处理。最后,高校内部思政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提高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不断优化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3.2加强舆论引导,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舆论环境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发挥出它的应用优势,就能给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否则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而要想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首先就应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综合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给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其次,高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要让教师掌握基础的思政教育知识,更应熟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确保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主动地掌握网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营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从而给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此外,教师还应该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识别不良信息,避免过多地依赖互联网环境,让学生将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避免长期沉溺其中。对于互联网的使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张弛有度,实现玩乐与学习的有效平衡,确保学生成为一个网络安全意识高且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3.3完善教育设施,备足硬件资源

“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建设,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展开,要整合当前的数据和教育经验,整合现有的所有可利用资源。其一,加快无纸化数据记录平台的建设,将大学生现有成绩、行为、性格等的各类评价,融入数据平台,常态化记录学生在校表现,为分析和预测学生学习情况提供数据支撑。其二,建立健全数据采集机制,按照相关要求,精确采集学生数据,建设数据中心,用于存储海量数据。三是,不断开发物联网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严格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档案文本数据整理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系统。

3.4加强实时培训,增强教育者“互联网+”应用能力

改变教育者看待“互联网+”的态度,提升教育者应用“互联网+”的能力是“互联网+”建设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当及时组织科学讲座和教育培训,引导教育者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思想,使其能够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提升教育效果。同时,对于学生的评价,教育者应当摒弃传统的惯性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时代的高效工具,利用大数据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接受动态评价的观念,利用全新平台,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教育效果。

3.5协同教育,家校联合共建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高校与学生家长共同的教学责任,学生家长应当辅助学校教育工作的进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中,高校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应当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发展家校协同教育的教学趋势。互联网为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有利条件,方便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取得联系,也方便学生家长了解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情况,辅助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向学生传达正确积极的思想政治观念,逐渐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另外,通过互联网络的交流沟通学校也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学生家长的思想状态以及行为,能够有针对性的调整学生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

3.6融合网络,提升网络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各高校思政政治教育部门负责人应正确认识网络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借助网络优势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首先,将互联网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来。课堂教育是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可以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合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模拟真实教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书评,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通过互联网技术延伸思想政治课堂外的教育活动。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课外教育的意义,合理有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加强学生思想政治课外教学活动,比如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建设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辅助课堂教学。

3.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全面迈入“微时代”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教育工作者需主动引进新载体。对文化载体、语言载体、活动载体、网络载体进行创新应用的同时,应对传媒载体的介入建立新的认识。短视频和互联网直播时代下,高校应积极、主动、全面迈入“微时代”。借助新媒体载体丰富教学形态、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新思潮提供多种路径和方法。高校可在互联网平台开通官方微博、抖音、哔哩哔哩账号,安排政治素养高、理论基础扎实的人员,定期更新账号内容。即以网络大环境的政治动态和国家政策实施情况为参照,高校需及时生产和发布具有拓展性和映照性的网络信息。除了完成基本和核心的思想政治教学任务外,引导学生关注各新媒体平台的官方账号,以实现对教学内容及时扩充和更新的目的,促使学生的知识层次不断丰富,并能全面和深入了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资讯。基于微博、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将承载不同目标、任务、宗旨的教学内容传输给学生。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它不仅关系着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也对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当顺应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提升教育质量。高校应当转变传统的思想意识,积极利用互联网创新教育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模式进行创新;创建“互联网+”沟通平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在线教育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齐放.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6):107-108.

[2]李林.“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8):127-128.

[3]孟繁雄,杜伟.“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汉字文化,2020(6):144-145.

[4]郑志玲,苏竞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2020,9(10):7-8.

[5]陈明珠.“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0(4):81.

[6]夏丽.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究[J].科教文汇,2019(12):23-24.

[7]李海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化与路径创新研究[J].黑河学刊,2019(5):121-124.

[8]侯晓珊,戴琬莹,金志.“互联网+”媒介场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基于网络社群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4):75-79.

[9]滕苏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5):16-18+25.

课题名称:“金课”建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发表成果需注明: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金课”建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2022YB058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