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的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7
/ 2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的途径

王绍军

西林县教育局   广西  百色市 533599

摘要:近些年学生的资助工作受到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帮扶,是我国党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学校和社会环境稳定、提升青少年群体爱国之情、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举措。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在学习时的经济困难问题,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均密不可分,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公民在教育权利获取上的均等性问题。但结合实际,虽然我国近些年的学生资助工作有序进行,帮助大量学生解决了在其学业上的经济问题,但是感恩教育匮乏,导致学生出现负面心理。基于此,文章针对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展开研究,并提出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资助;感恩教育;教育策略

引言: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面临学业上的巨大经济压力,很容易出现自卑、攀比和忌妒等心理。在接受来自国家的资助之后,容易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诱发其出现青少年心理障碍。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在积极创造条件、解决贫困学生学业经济困难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做好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总的来说。贫困学生的学业经济帮扶是我国教育事业均等化的发展目标,而精神解困,才是资助学生的终极目的。

一、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意识欠缺的原因

首先是家庭教育工作未能落实到位。对于个别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感恩意识较为淡薄。在学生接受学业资助之后,未获得来自家长的感恩教育,也无法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成为学生的感恩榜样。

二是学校感恩较为匮乏。学生的感恩意识较为淡薄,在接受资助之后,缺失报恩行为,除了与家庭密不可分,学校感恩教育未能落实到位,也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首先,学校,尤其是以初中、高中为主,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及校领导,将其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放置在了教学工作上,努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另外,个别学校虽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品德教育,但是多为走过场,未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机制,感恩教育不够深入人心,感恩意识的培养并能落实到位,与其相关的专题教育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是完全取消。

三是学生本身的感恩意识较为薄弱。学生的知行不统一问题较为明显,大多数学生缺乏感恩概念,感恩行动未能落实到位,对于来自父母、长辈、教师及国家教育部门对自己的帮助和关心,都认定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接受资助时心安理得,只想着单向接受,却从未想过双向回报。个别会回报的学生,回报方式有限,针对回报的认知较为狭窄。

二、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政府方面

我国教育事业的学生资助之路目前越筑越宽,各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持续向前推进。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基本实现了两免一补,中职和普高已经基本实现了免学费和助学金,让学生在求学这一路上减轻了经济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各组织部门在学生资助工作上的统筹,例如爱心团体、个人资助和社会慈善机构,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将目光聚焦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学子身上,让这些学子在求学路上不再孤单。但是在资助方式越来越活的情况下,我国有关政府部门也需要在制定资助政策时,同步促进各地区开展感恩励志的主题教育。一是可以在本地要求各学校定期开展资助育人、感恩励志的主题教育,也就是每做一次资助公益活动,便要求学校听一次励志报告,并出一期资助感恩励志专栏,让学生写一封感恩信,班级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借助于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以及资助感恩专栏等,展开校园励志教育的宣传阵地活动,让学生可以随时了解到、随时看到、随时听到,了解其中的感恩案例,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养成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二是需要在各地区通过听感恩励志报告,推进公益活动,晒出幸福日记,以情动情,进行学生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借助于感性教育,通过实践行动,感受到党组织以及国家对学子的帮扶。要求政府部门在推进资助育人感恩励志主题教育时,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可以让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也可以接受感恩教育。并要求各学校强制执行,以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地实现了资助和育人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既帮助学生扶贫,又帮助学生扶志,为培养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奠定有力基础。

(二)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需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构建感恩型学校。校园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主要场所之一,校园文化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对于接受资助的学生,其理想信念的形成和道德修养水平都会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之下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因此,为进一步保障感恩教育推进的有效性,创造出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可以形成感恩意识,并主动产生报恩行为,需要学校进行营造校园感恩文化。可以将校园文化作为载体,创造感恩教育的隐性课程。例如,可以在教室墙面、楼梯中悬挂标牌,或是每周抽出半小时,让学生共同朗读背诵弟子规。也可以在校园的宣传栏中张贴一些与学生资助的匿名感恩小故事,借助于校园广播定期播放感恩歌曲,以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感恩文化。其次是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科教材的运用,渗透感恩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时,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学习到的各个科目均有着感恩素材。加强对学科素材的挖掘,渗透感恩教育,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主要途径。例如,可以教育学生感恩大自然,在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中,均是由大自然所赐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和谐的生存环境。在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如《三峡》《春》《济南的冬天》等。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则可以综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最后形成对大自然的敬畏感,让学生需要感恩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并主动投入到保护大自然的活动中去。二是需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祖国,正是有了国才有了家,保障祖国的繁荣和安定,是确保学生幸福生活的基础前提。因此需要培养学生为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感恩祖国的意识。例如,在教师讲解到《我爱这土地》《黄河颂》《邓稼先》等文章时,则可以在其中贯穿爱国主义,让学生对祖国的强大以及为他们提供的帮助形成感恩之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继而主动学习,报效国家。

(三)家庭方面

家庭是学生接受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来说,家长也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将会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家长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学生接触资助之后,以身作则,虽然解决了在学业上的压力,但是仍然需要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为改善家庭条件而做出努力,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可以不忘本,不忘国家的帮扶。例如,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带着感恩之心做志愿者、做义工,以回报社会,并在实践行动中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也可以在确保学生安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勤工俭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尽量减少父母的经济压力。

结论

综上所述,对被资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地区的学生资助情况,构建长效感恩教育渗透机制,基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个层面,进行立体化感恩教育的渗透,实现感恩教育的常态化和协调化发展,让学生享受国家政策的同时,也可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张丽,毕清波,蔡亚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08):176-179.

[2]陈芳,章亮,莫凡.受资助大学生感恩现状与建议——以福州市6所本科高校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22,43(03):16-23.

[3]庄月.高校资助育人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公关世界,2022(1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