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7
/ 2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宋琪

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中心幼儿园 邮编:537135

摘要:幼儿投诉通常是幼儿向教师提出的一种互动行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同龄人的侵犯,或同龄人的行为违反教师制定的集体规则,这在3至6岁的儿童群体中很常见。在幼儿园,幼儿投诉现象非常严重:一个班近80 %的幼儿有投诉行为基于此,以下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研究;指导策略

引言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解决了幼儿心理压抑这一重要问题。其中,幼儿投诉的原因与他们的外部、教育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尽管申诉行为本身是消极的,但幼儿抱怨自己自私自利,攻击他人。但是,对投诉行为更深意义的心理探索也有积极的方面。如何预防和指导幼儿的行为,我们不仅要依靠战略方向的细节,还要深化心理和教育,使幼儿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一)“求助型”告状

求助投诉是幼儿的一种高频行为,幼儿园日常管理中出现的大多数投诉都是求助投诉。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幼儿受到同龄人的干扰或伤害,而同龄人甚至无法解决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的冲突,并求助于教师寻求保护和保护的情况下。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温专心画画,而同桌又强壮,却伸出手毫无理由地把刷子从手中拔出来,温无法自己解决问题靠权威老师:老师,强壮有力地抢走我的东西!这是一种典型的帮助投诉,旨在要求教师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检举类“告状”

检举类“告状”主要指的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玩耍的过程中,看到其他幼儿违反了某些行为规则,自觉化身为“正义使者”,检举揭发其他小朋友的错误行为,目的是希望教师尽快阻止错误行为,并且表扬和奖励自己。案例3:在户外体育游戏的环节中,一一跑来向教师“告状”:“老师,我看到峰峰在草地上乱扔垃圾,我说了他不听。”幼儿“告状”的出发点是他意识到峰峰的行为违反了幼儿园“爱护环境”的规则,希望教师可以阻止这种不好的行为,并在“告状”的同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希望得到教师的积极反馈。

(三)“试探型”告状

在幼儿中,探索性投诉也更为普遍。如果一名儿童看到一名同伴不遵守纪律,他或她会向教师提出申诉,但申诉的目的不是伸张正义,而是测试教师的态度如果教师不及时干预或逮捕被投诉的同伴,申诉的儿童也会采取同样的行为例如,在老师要求大家保持沉默的手工活动中,彭鹏发现他和身边的同伴一起跌倒,并向老师报告了这种行为,老师没有及时关灯,于是彭开始和身边的同伴一起跌倒,这是小时抱怨的表现彭鹏看见上课聊天很清楚,立刻举手向老师抱怨他知道课堂纪律,只是想和老师确认一下,老师没有给彭鹏明确的回答,所以彭氏也加入了不规则的行列。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自身思想认识,认真对待“告状”行为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他们与教师沟通互动的一种方式,幼儿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告状”的缘由可以深入洞察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幼儿教师不能忽视幼儿的“告状”行为,并要在思想认知和态度上进行有效转变。比如,在思想认知方面,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去了解、学习有关幼儿“告状”行为的理论知识,明白幼儿“告状”行为在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而从认知层面上关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幼儿“告状”行为,并认真分析这些“告状”行为的动机,研究如何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问题。

(二)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会说”

首先,阅读活动是帮助幼儿积累词汇,奠定语言表达基础的主要途径。阅读活动包括开展朗读比赛、绘本阅读等,能够锻炼幼儿语言理解、组织和表达的能力。阅读中,教师给幼儿示范时应口齿清晰,富有节奏,感情饱满,让幼儿看清教师的口型、听清发音和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对于幼儿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形象理解后再记忆。其次,讲故事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并且能够有效提升幼儿表达能力的活动。然而,传统的讲故事活动更多以“教师讲,幼儿听”为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太多锻炼。因此,教师需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趣味性的同时,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先给幼儿讲故事,之后邀请幼儿复述故事内容,或者组织幼儿开展讲故事比赛,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增强语言教学的趣味性,使幼儿能够学会说一些长句子,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连贯性得到加强。最后,教师还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户外亲子活动,通过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亲子活动前,幼儿为了了解活动的内容与规则,需要与同伴、家长及教师进行语言方面的沟通。在这样的场合中,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成人的语言,建构语言表达的经验,也可以通过与同伴交流,将学习到的经验进行实践,在运用中不断发展语言能力。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情况,及时了解幼儿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幼儿纠正不良的语言习惯,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

(二)真诚守信,遵守诺言

幼儿的心智往往不够成熟,情绪相对不够不稳定,教师不可以跟幼儿说带有威胁性的语言。教师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可以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品质。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教学的方法。同时,为了获取幼儿的信任,也不能随便说一些无法承诺和做不到的事情。教师要在沟通中关注幼儿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针对他们的需求,以适当方式应答,形成真诚的师幼对话环境。教师要加强环境的创设和情感的交流,激发幼儿能够大胆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沟通中,教师可以多一些情景化的语言,如利用看完的诚实守信类的绘本,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幼儿很快地理解,并且可以认真地做到诚实守信。在下一次交谈中,能够主动地提到相关话题。教师要与幼儿以平等的地位进行交谈,幼儿则会非常信任教师,教师也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要在平常的做事和说话中,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这样才会让幼儿更加信任、爱戴教师。

(三)倾听胜于教导

为了处理幼儿的抱怨,教师在沟通过程中应该倾听而不是教书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想法去听,问更多的原因吗?为孩子创造说的机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疑虑。我们还可以鼓励儿童进行专题辩论和讨论,这是一种公开和自由的交流方式,使他们不仅能够主动发言,而且能够激发他们想法的火花,从而使他们能够学会真正自主地思考。这是分享经验的交流方式,我们需要问的问题是开放、儿童积极参与精神风暴、儿童的意思的影响以及儿童要说的话。其目的是确保儿童了解他们所说的一切,从而将矛盾转变为深思熟虑的讨论,从而减轻和减轻所有问题,并将儿童心中的不满转化为相互理解与和解。

结束语

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会受到生理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告状”行为特点,从根源上出发,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处理方式,并结合大班幼儿身心发育方面的特点,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尤静.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及教师的指导策略[J].幸福家庭,2021(08):45-46.

[2]高楚菲.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J].清风,2021(06):23.

[3]朱桑丽.浅谈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指导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191.

[4]杨忠忠.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0(21):93+113.

[5]包东英.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9(0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