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8
/ 2

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

吴长华

福建省将乐县杨时小学 福建三明3533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能够实现和传统文化内容之间的深度融合;将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生根”,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吸收和传承的过程,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也能够对传统文化拥有正确、客观的认知,还能够借助二者的融合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浸润,助其塑造纯净的灵魂,提高道德修养。这种力量是潜在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有力的传承以及发扬。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传承的根本根基所在,如果丢掉了传统文化,就会在发展的进程中彻底剥离精神命脉。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突破符号化、表层化,要脱离教学禁锢,这样才能回归本真,重拾情感。要以学生的视角出发,展现其重要的价值引领,以此在传统文化和学生之间建立关联,既要引导其融入具备深度的学习进程,也要讲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精神、时代相链接,使学生能够与基于心理、情感等层面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才能够就此实现传承、发展以及创新,真正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本质回归。

一、唤醒生活经验,回归儿童立场

回归儿童立场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产生更丰富的直接体验,也能够以此唤醒学生兴趣和前经验,使其能够与传统文化之间建立意义关联,能够基于心灵层面感知传统文化,这是提高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重要路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喜欢西方传统节日,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这些西方节日中植入了大量的儿童元素。以西方圣诞节为例,其中有圣诞老人、圣诞树,还有各种礼物和糖果;又如复活节,有画彩蛋等典型的节日符号,这些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使其有助于完善传统文化教育。

在我国,以春节、端午节为代表的四大传统节日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要善于对这些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找到其中的儿童元素。以“端午节”为例,可以带领儿童收集粽叶,学习包粽子,也可以制作五彩线以及香囊等,这样就能够使传统文化和儿童的现实生活之间建立直接联系,也能够放大其中的节日符号和儿童符号,就此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必须要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够对传统文化拥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体会蕴含于其中的内在精神,才能够基于心灵和情感层面实现文化认同。

二、融入情感因子,回归文化本质

(一)融入情感因子,促进文化认同

所谓价值观认同,其所经历的是基于情感层面的持续推进。就教师方面来看,针对学科的认知、理解,仅依赖于知识储备以及教学技巧等方面并不能做出准确衡量,而应当关注教师对这门学科的热爱程度。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之前,搜集了各个民族的典型特点以及风俗习惯,将其制作成为PPT,充满了个性特色。这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规范、刻板的教学印象,还创设了真实的情境,能够更直观的呈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独特之美,这些都易于激发学生共鸣。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将自身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转化为丰富且个性的情感体验,既实现了情感入,也能够形成积极饱满的情绪,有益于建立深刻的理解,能够设计充满温度的诠释。

(二)激发情感需求,彰显文化引领

在道德知识中,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规范的意义,也不只是简单孤立的历史积淀,应当具有层次性、情感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和学生搭建联系,才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因素,才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其可以内化成为学生的真实需求。

例如,教师在教学《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一课时,引入了中医药发展史,分别阐释阴阳、五行、药理、养生等,这些材料充分展现中华医药的精髓。然后,在微课中借助搭脉、诊断、推拿、针灸等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取丰富的情感和体验,体会中华瑰宝的价值所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目标。

三、注重价值引领,回归德育原点

(一)进行正面引导,注重价值开发

在正面事例中能够就此折射一定的道德内涵,其所代表的是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虽然诚信是当前社会不可或缺的传统美德,但是生活中善意的谎言也必不可少,可以结合正面的故事展现其中的道理,也可以建立对比思考,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同样存在善意的谎言,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例如,教师在教学我很诚实》一课时,引入了一个故事:刚入学的小学生活泼顽皮,不爱学习,而且常常不可控。一天老师跟他们说,他可以预测未来。说某同学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某同学是将来会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在这位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变得勤奋又好学。针对这个故事我设置了提问:如何看待老师的谎言?在生活中,还存在哪些些类似的谎言?在这个情境中,谎言变成了理解、宽容和尊重的代名词,能够给人带来鼓励、安慰和帮助。但是,其前提是需要对说谎进行辨析,了解善意谎言的本质,其所呈现的是一种特殊的处事方式,是基于道德层面的美好。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内涵,也能够促使其主动的践行于生活实践中。

(二)进行反面教育,澄清价值观念

针对反面事例的选择应当体现出智慧性和针对性,既不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压力,也不能够呈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选择反面事例的过程中,不仅要与时代精神相对接,也要从中揭示正面导向的价值。

还是以我很诚实》一课的教学为例,因为“诚信”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不仅体现于学生群体中,也包括社会以及国家发展实践中,所以,有必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不诚信的危害,可以呈现失信人员黑名单,同时还要使学生了解建立失信黑名单的目的,不仅是诚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整个社会对诚信的重视。在教学中借助反面事例,不仅可以直观且深刻的揭示诚信的内涵,也能够使学生感知到诚信不仅与道德层面相关,当前已经上升到法治层面,这样就能够端正学生的认知,使其能够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在精神、内容以及教育等诸多领域都体现出了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进程,也能够就此揭示当代价值。在融入时代元素之后,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价值和功能,能够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的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所以,传统文化视域下,在教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过程中,需要深挖其中的当代价值,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要回归儿童立场,这样才能彰显其所具有的多元价值引领,才能够以此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当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姚玉琴,卞小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本质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724):111-114.

[2]史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