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业设计“三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3
/ 2

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业设计“三性”

李国华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      邮编:443601

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是评价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重要载体。随着“双减”工作深入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的作业设计在素养课堂中的关键作用会越来越凸现。然则,当前由于部分教师的作业设计选材陈旧,内容枯燥,思维简单,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因此,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学生实际,创新思维方式,方能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的“双赢”。

就选材而言,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

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根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思政教师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选择具有时代特色的作业设计素材,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知行体验,深入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更能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以致用。因此,在作业选材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攫取具有鲜明时代气息、时代脉搏、时代特色,能够反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能够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融为一体的典型人物、事件和案例,作为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的重要素材,引导学生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基础知识,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分析时代和引领时代,让学生用理想之光、哲学之思、信仰之力奋进新时代,一起向未来,发挥作业设计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的作业设计中,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是“了解环境保护的法规,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要求,在作业设计时,我以“建设美丽中国”为议题,选取了“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这一时代热议的话题,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等对“双碳”的重要指示和精神作为作业设计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探讨个人在“双碳”这个时代共同关注话题中如何思考、如何理解、如何行动,做“双碳”生活和生态文明的弘扬者、参与者和践行者。事实表明,围绕“双碳”这一具有时代特点、气息的作业设计,学生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有对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相互映证,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树牢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激发了他们融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坚定理想和信念。

就对象而言,要体现浓厚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学习的动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道德与法治课知识相对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而青少年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特点,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因此,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尽可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观点形象化,提升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一是情境化的素材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要尽可能将学生关注的、新颖的、鲜活的时代元素有机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二是多元化的要求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思政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科学地、有序地、梯度地、递进地设计作业训练点,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并在此过程中收获成就感、成长感和幸福感。此外,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思政教师既可以设计常规的书面作业,还可以设计体验式、项目式的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的作业设计时,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是“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为了实现这一教学要求,我以“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议题,在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青少年学生实际,选择了他们当前最切身、最感兴趣的“双减”话题,选取了全国部分省、市根据两办“双减”工作的要求,推进“双减”的相关工作:如北京市将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设立专门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辽宁、黑龙江等在内的多个省份还公布了监督举报热线,方便群众提供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办学和在职教师违规补课的线索……并结合实际,设计了“厉行法治的意义”“国家整顿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办学有何意义”“公民在举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作业。此外,我还设计了“调查你周边还有没有违背双减政策的社会办学机构”社会实践作业。由于作业的设计贴近了学生生活,贴近了学生实际,作业方式也呈现多样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兴趣,实现了“趣中学”。

就问题而言,要体现丰富的探究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的探究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内容主题,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运用思政学科相关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获得真知,解决作业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要体现丰富的探究性,一是问题背景要有情境性。情境性是思政学科新课标中作业设计的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精准选择适切的情境背景材料,以此创设合理的、科学的探究性问题,在情境中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二是问题难度要有层级性。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把握好探究性问题设计的难度梯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地设计好探究难度层级,让学生研有所得,研有所获。三是问题解决要具有开放性。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中问题解决就是把答案标准化、模式化和固定化,学生往往只须死记硬背即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尤其是素养课堂的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的作业设计中问题解决的方式更趋多样,评价标准更趋多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新活力。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的作业设计时,新课程标准关于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意图,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何在”为议题,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屈原文化”为背景材料,选取了近期“端午文化节”的相关音像和图片资料,让学生“零距离”地感受端午文化的底蕴、魅力和内涵,设计了以“弘扬屈原文化传承求索精神”的主题班会作业,让学生介绍屈原和端午文化习俗、诵读和感受屈原诗词以及内涵、然后分析屈原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讨论如何传承屈原文化,对于问题答案的设计也要求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这样以情境为背景的问题材料,由浅入深的问题难度,开放式的答案设计,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让他们在探究创新中坚定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