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方法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应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训诂方法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应用探究

阎家兵

沛县胡寨中学 江苏  徐州  221600

【摘要】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中小学生不懂不会如何学习古诗文,这两个事实使得古诗文教学颇有难度。而在古诗文教学中,词语的解释恰恰是第一要点。这与"训诂学"不谋而合。如何合理巧妙运用训诂知识解释字词含义,扫除理解文意的障碍,以至于顺利理解句子含义和全篇思想内容,便是本篇文章的主旨。文章列举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运用训诂方法的教学实例,主要写了形训、声训、义训和境训四种训诂方法。

关键词:训诂学;训诂方法;教学实例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负载着教育学生继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性情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但是,由于古诗文作品所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有较大差异,学习起来困难重重。训诂作为读通古书的最好方法,将会在未来的小学、中学母语的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训诂学及训诂方法

黄侃指出:"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按此说法,训诂就是词语解释的学问,也就是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解释古代人说过的话,用通行的语言解释不同地区的方言词语,用形象具体的话来解释不常见或较抽象的事物。总的来说,训诂学就是解释词语的传统释义方法。训诂的释义方法,有形训、声训、义训、境训等多种。

二、形训

形训,具体说,即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意。与英语不同,汉语是表意文字。指事字的形训,如"甘"《说文》:"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知道字的形体就能领悟其意义。会意字的形训,如"嵩"《说文新附》:"嵩,中岳嵩,高山也。"从山从高,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组合成新汉字,共同表示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豆羹"的"豆",学生很容易理解成今义的豆子。袁海英老师认为,由于汉字表意的特点,可以通过从外在形式着手,分析它的结构,求索词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文字的本义是与字形切合的,本字才是本义的直接反映。因此,我们在形训学习时,所依据的根本应该是较古老的文字字形。【2】如果把"豆"的最初写法显示出来,会发现它其实像一个酒杯上加一横。《说文解字》曰:"豆,古食肉器也。"《卖柑者言》:"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这句话中的"豆"是古代盛肉羹的器皿。借此解释"豆"指"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就通顺合理,学生也会记忆深刻。

同时,也要注意运用形训的方法和情境,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激发现代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及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既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他们理解古文、分析古文和欣赏古文的能力。"富",同田为富。如果把它解释成有"一口田",所以"富裕"得很,就荒缪逗人发笑了。

三、声训

声训,顾名思义,它是依据读音来解说汉字的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用于被解释词语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的词来做解释。由于声训摆脱了文字形体,避免了因字形产生的误导,直接从语音角度探索词义,往往能更好、更准确地诠释词义。如"鲁"《释名释州国》:"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

人教版语文《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二字虽然读音相近,但是字形却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需要从发音上认真辨识。"亡"、"无"上古都属微母,"亡"古韵在阳部","无"古韵在鱼部,阳鱼对转,二字可以通假。【3】如《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古汉语字典:"亡,通无。一指没有,一指不。"《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利用本字与借字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去发现本字,然后用本字对借字加以解说。因为大多数的同源字词在文字形成的上古时期就有了,所以我们在运用或理解声训的时候应通晓古音,如果训诂学里说某字与另外一字音同或音近,其实是从这两个字或词的上古音而言的。此外,形声字的声符是是我们学习声训的重要线索。因为形声字的声符既可以表读音,又可以表意义。教授此类知识时,可以按照同源词分类。句,曲也。形声字,左形右声,声符在字的右侧。声符是"句"的字,如鉤指金属制的弯曲钩子、拘指不能伸展自如、枸指弯曲的树根、痀指驼背都包含了"弯曲"的意思。最后,声训要以文献语言为依据,避免滥用声训。

四、义训

义训,是撇开词的形体和读音,不考虑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直接阐述其意义的一种训诂方法。所依据的是汉字要么先有义而后有音,要么是先有音而后有形的特点。义训的常用方法可分:直训、义界法释义等。直训,就是以一字(词)释一字,即运用同义词、近义词进行解释,还包括"互训"、"递训"、"同训"、"反训"等特殊形式。义界,就是运用下定义的方法去阐述说明一个词的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常把"朋"理解成"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但朋友为何来自远方呢?对方又为何如此高兴呢?可以想见,这个"朋友"应该不仅仅是"朋友"而已。《说文》:"朋,类也。"《礼记》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什么叫同门,比如说一个老师一齐教出来的学生,一个党派,一个乡下,共同籍贯,共同团体,这些叫做"朋"。可见,孔子这在讲的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指同门之人。

当然,古代义训也有前后不同义、释义不通俗、义界不精确、描述不详细的局限性。可见,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要勤问、勤思、勤学,不偏信,才能更好理解把握文本。

五、境训

境训,指依据相关的语境探求或解说被释字词的含义。根据语境对字词含义的制约运用,语境可分为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两个范畴。

外部语境分时代不同和地域不同。如"塘",上古意思是"堤防、堤坝",唐代后的意思是"水塘"。所以魏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写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高中必修二)中的"塘"是堤防、堤坝的意思,宋代诗人赵师秀写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小学六年级)的"塘"是水塘的意思。这样,学生便能区分开两首诗中同一字的不同意思,融会贯通,不会死记硬背、轻易混淆了。

内部语境的运用,除了可以依据文章主旨,通观上下文及行文特点,并结合语法关系判定字词含义外,还可以依据所学或者所读文本与其他文本用例比较互证。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三句是对应关系,"流"、"采"、"芼"三者意思是相近的。"采"是采摘,"芼"是挑选,那么"流"就不应该是今意的"液体流动或流动的东西。"教材给出的解释是,流,通"摎",求取。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摎",缚杀也,从手翏声。这样使得学生辨明词意,才不至于望文生义。

由上可知,训诂方法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准确释义,追根溯源,帮助我们科学有效的学习。另一方面,它能扩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如果老师能恰当的将其训诂学知识引入古诗文教学中,一是可以改变学生普遍认为古诗文晦涩难懂的现状,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系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海英.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江苏 启东:启东职业教育中心校,2007.

【2】张瑞芳.“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词语教学中的运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7(12):97-99.

【3】仇云东.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 云南 昆明:昆明市财经商贸学校,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