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育苗护心-合力共促孤残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育苗护心-合力共促孤残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符艳丽,陈洁

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 637000

由于学业及种种压力,儿童心理问题频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机构内孤残儿童缺乏家庭关爱,极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隐患。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为响应新未保法,采取系列措施,建立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机制,全方位,全人员合力共促孤残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首先,成立“育苗护心”小组。2021年底,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了“育苗护心”小组,以项目的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小组强调全员参与,制作了小组工作手册,对小组目标、功能室制度以及各岗位职责都做了详细规定。根据工作人员的职业资格及日常工作内容,设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师、心理观察员三个岗位。心理咨询师由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担任,负责儿童心理评估、治疗、人员培训工作。心理辅导师由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担任,负责儿童心理辅导、档案管理及工作协调。心理观察员由儿童护理人员、教师、医生担任,负责儿童日常谈心、及时报告儿童异常情况、组织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工作。小组搭建“面对面、云端线上、护心热线、知心信箱、朋辈辅导”五个心理咨询服务平台,打造宣教、评估、咨询、活动、研究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为儿童提供心理支持。

其次,配备专业设施。在小组成立后,南充市福利中心打造了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区,设心理咨询室、情绪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团体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个案室等功能教室。配备VR、击打类、互动类情绪宣泄仪、音乐放松椅等专业设备。由专人负责,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安排儿童在闲暇时间亲身体验,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和坏情绪。

第三,进行全方位、针对性的干预。不同儿童的面临问题具有差异性,普校就读儿童多面临学业和社会交往的压力,特教儿童多面临自卑、敏感、抵触的心理问题,儿童的心理问题也与其照顾者的教养方式及情绪性格息息相关。因此,福利中心针对不同类型儿童、职工分别进行干预,最大限度促进院内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针对院外就读儿童

1.心理筛查

福利中心聘请专业精神科医生对普校就读儿童进行了心理筛查。筛查结果显示,参与筛查的19名儿童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学习焦虑和社交焦虑,近70%儿童存在高水平的学习焦虑,80%的学生存在中高水平的社交焦虑,还有少部分儿童存在过敏、自责等倾向。筛查结果为后期干预提供了方向。

  1. 学习能力提升讲座

2021年底正是南充市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刻,学校停课,院外在读儿童只有通过上网课的形式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过程中相互影响等导致他们的在学业方面较为困难。中心社工开展学习动力提升活动,招募优秀在读大学生充当自愿者,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经历的分享,课后还设置答疑和互动环节,孩子们不仅了解到哥哥姐姐学习过程中的趣事和艰辛,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好的学习方法,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1. 心语信箱

这是一种个案工作形式,在院内多处设置信箱,儿童和工作人员匿名进行书信往来,在保护了儿童的隐私的同时,为儿童提供心理宣泄的出口,搭建彼此沟通的桥梁。

4.心语沙龙

这是一种小组辅导形式,心理咨询师召集几个具有相似问题的儿童,利用课外、晚间或双休日开展针对同一目标的讨论活动。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活动场地选择也十分自由,活动的主题也较为集中,参与的对象具有明显共性。心语沙龙既注重参与对象之间心灵沟通,情感体验,更重于加深彼此的理解,求取共识,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心理辅导方式。

5、育心小报

通过办板报的形式,让学生搜集心理健康相关资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搜集资料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和促使儿童形成心理健康内驱力的过程,心理辅导师还会定期组织板报评选比赛并颁发奖状奖品,持续为他们注入动力。

6、结对子

   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号召有育儿经验的员工与儿童结为父母子女,心理辅导师定期开展亲子活动拉近彼此距离。结对父母负责儿童家校沟通、日常谈心和学业辅导,为儿童提供精准的一对一的服务。

(二)针对院内特殊儿童

1.开展床旁康复

此项工作是针对极重度残疾儿童开展的,这类儿童长期卧床,他们的活动范围非常狭窄,平时大家对他们的关注更多倾向于生活照料,情绪关怀较少,康复师和心理辅导师每天利用40分钟时间为卧床儿童开展床旁康复,康复内容既包括坐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放松训练、坐位训练等被动康复活动,还包括互动游戏,引导儿童识别情绪,感知自我,减少儿童哭闹行为。

2.量身定做职业规划

针对特教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又无法进行成人安置的儿童,他们大多成年,却没法脱离福利院独立生活,迫切存在实现自我价值和充实生活的需要。针对此类儿童,福利中心开设家政、烘焙、美发、美甲等职业教育课程,上午他们在生活区、教学区充当小帮手,小老师,下午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职业课程学习一技之长。

(三)针对儿童工作人员

1.心理疏导

特殊儿童步调慢,需要莫大的耐心对待,加上疫情期间福利院封闭管理,给职工带来一些负面情绪,间接会影响到对儿童的教养态度。福利中心通过邀请心理专家为职工开展认识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防止职业焦虑等方面的讲座,通过开辟种植园区、开展瑜伽班、健身班等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促进职工心理健康发展。

2.能力提升

2020年,福利中心开展“爱心妈妈”课堂,以课堂为载体,充分利用院内资源,通过理论学习、案例讨论、实操观摩等多种形式,加强职工在职培训,提升职工业务能力。“爱心妈妈”课堂强调全员参与,“养治教康社心”六位工作人员轮流担任主讲,即培养其授课能力又扩展了知识广度。

四、案例

威威,7岁,唇腭裂患儿,从出生就被父母抛弃来到福利院,在虽然经过两次唇腭裂修复手术,但其发音器官受损太严重,在术后未能完全恢复,存在严重舌根后缩情况,导致发音极不清楚,7岁时构音能力无法达到正常儿童3岁水平。威威从小就自卑敏感,好胜心强,性格阴郁也不爱与人交流。他从3岁起就读于院内蒙氏班,但现已达到入学年龄,福利院不得不为他的升学做准备,一是加强他的康复训练力度,二是让他与普校儿童一起住宿。高强度的机械训练以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让他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情绪,在康复师来接他时故意躲起来或者大哭不肯走,在训练过程中发脾气,沉默不配合等。针对此情况,康复师加强与他的护理员、老师沟通,了解到威威心思细腻敏感,很在乎他人的评价,很需要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于是康复师转变工作方法,在威威情绪发泄后友好与他沟通,及时给予正强化,威威自身也逐渐适应了新的住宿环境,今年9月送往院外普校就读。

天天,男,14岁。幼年时父母去世,后爷爷无力抚养成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由当地相关部门送入福利院。儿童性格比较内向,人际交往比较狭窄,在其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时,为方便他就学,将儿童调整到福利院另一院区生活。据工作人员说,儿童并不适应新环境,每天放学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和任何人沟通交流,工作人员主动找其聊天,儿童也是应付态度。为其打扫房间时发现室内凌乱,零食袋随地丢弃。工作人员与班主任交流时,被告知儿童学习态度及成绩差,不按时完成作业,也不和同学交际,甚至在学校向多名同班同学借钱,未及时归还。了解到儿童的情况,“育苗护心”小组紧急召开了小组会议,讨论儿童的问题,决定先由心理观察员中一位与儿童关系较为密切的男教师与儿童沟通,了解儿童的心理诉求。再由心理辅导员跟儿童商量解决对策,与儿童作出约定摒弃坏习惯。最后院内决定将儿童转入新院区附近中学就读,由儿童自己选择一位工作人员充当“妈妈”。回到熟悉的环境,儿童很快发生了转变,脸上笑容更多了,还在新的班级被老师任命为班长。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孤残儿童更是折翼的天使,他们来到世间,已经经历了众多磨难,希望社会大众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

(作者单位: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